《建设节约型社会:以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为核心的全方位构建》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这是一项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系统性工程,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一、节能:工业、建筑与交通领域的关键举措
在工业领域,节能是实现节约型社会的重中之重,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占总能耗的比重较大,因此推动工业节能具有巨大的潜力,传统制造业中的钢铁行业,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改造,采用先进的节能冶炼技术,如高炉煤气余压发电(TRT)技术,将原本浪费的煤气压力能转化为电能,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也是节能的关键,对于那些高耗能、低产出的小型冶炼厂、水泥厂等,应依据严格的环保和能耗标准进行关停并转,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绿色产业,如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这些产业在创造高附加值的同时,能源消耗相对较低。
建筑领域的节能潜力同样不可小觑,我国既有建筑数量庞大,其中很多建筑存在保温隔热性能差、能源浪费严重的问题,推广节能建筑技术,如外墙保温系统、双层玻璃幕墙、太阳能光热与光电建筑一体化技术等,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在新建建筑中,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从规划设计、建筑材料选用到施工建设,全方位贯彻节能理念,采用高效节能的空调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使建筑物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
交通领域的节能对建设节约型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交通能耗急剧上升,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覆盖率,鼓励人们选择公交、地铁等绿色出行方式,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的支持力度,完善充电设施建设,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的占比,优化交通组织管理,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拥堵,也能有效降低交通能耗。
二、节水:多管齐下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节约用水迫在眉睫,在农业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较高,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喷灌等,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滴灌技术可以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损失,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先发展耐旱作物,也是节水的有效途径。
在城市生活中,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至关重要,通过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在社区设立节水宣传点等方式,引导居民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如随手关闭水龙头、合理使用洗衣机和洗碗机等节水型器具,城市供水系统也需要进行优化改造,减少供水管网的漏损率,采用先进的管道检测技术,及时发现和修复漏水管段,提高供水效率。
工业节水同样不容忽视,鼓励企业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和设备,对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在造纸工业中,通过建立中水回用系统,将处理后的中水再次用于造纸生产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如纸浆清洗等,既减少了新鲜水的取用量,又降低了废水排放量。
三、节材、节地与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挖掘资源节约潜力
节材方面,在生产环节,企业应优化产品设计,减少不必要的材料使用,在电子产品制造中,通过小型化、轻量化的设计理念,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原材料的消耗,推广新型材料的应用,如高强轻质的建筑材料,可以在满足建筑结构要求的同时,减少建筑材料的用量。
节地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发展高层建筑、紧凑型社区,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在农村,推进土地整理和宅基地改革,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是实现节约型社会的有效手段,对于矿产资源,要加强尾矿的综合利用,提取尾矿中的有用成分,如从尾矿中回收金属、非金属矿物等,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大力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产业,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将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将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将可燃垃圾进行焚烧发电,减少垃圾填埋量,提高资源回收率。
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使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循环流动,以钢铁产业为例,钢铁企业产生的废渣可以作为建材企业的原料,用于生产水泥、砖块等建筑材料;钢铁企业产生的余热可以为周边企业或居民提供热能,在企业内部也应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物料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
在区域层面,打造循环经济园区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将不同类型的企业集中布局在园区内,通过产业耦合,形成资源共享、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产业生态系统,在化工园区内,将上游企业的废弃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园区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积极参与,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将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公民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社会风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目标,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