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关系数据模型的组成:深入剖析其结构与要素》
关系数据模型是现代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数据模型之一,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以及关系完整性约束。
关系数据结构
1、关系的定义
- 关系是一个二维表,表中的每行称为一个元组,代表一个实体或实体之间的关系实例,在一个学生信息表中,每一行代表一个学生的相关信息,如学号、姓名、年龄等。
- 表中的每列称为一个属性,每个属性都有一个名称,并且对应一个取值范围(域),比如学生信息表中的“年龄”属性,其域可能是正整数且在一定合理范围内(如18 - 30岁等)。
2、关系模式
- 关系模式是对关系的描述,它包括关系名、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集合以及属性向域的映象集合,学生(学号,姓名,年龄,专业)就是一个关系模式,它定义了名为“学生”的关系包含学号、姓名、年龄和专业这几个属性。
- 关系模式是型的概念,而关系是值的概念,关系模式就像一个模板,规定了数据的结构,而关系则是根据这个模板填充的具体数据。
3、键
- 超键:在关系中能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称为超键,在学生信息表中,{学号,姓名}可能是一个超键,因为学号本身就能唯一标识学生,加上姓名后也能唯一确定一个学生元组。
- 候选键:是最小的超键,即它的任何真子集都不能再唯一标识元组,比如学号就是学生信息表中的候选键,因为它单独就能唯一确定一个学生,并且没有比它更小的属性集能做到这一点。
- 主键:从候选键中选定一个作为主键,主键的值在关系中是唯一且非空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学号作为学生信息表的主键。
- 外键:如果关系R中的一个属性或属性组不是R的主键,但它是另一个关系S的主键,则称这个属性或属性组为R的外键,在选课关系中,学号是外键,它参照学生关系中的学号主键,用来表示选课的学生是谁。
关系操作集合
1、传统的关系操作
- 查询操作:这是关系操作中最常用的部分,查询操作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从关系数据库中获取特定的数据,要查询年龄在20岁以上的学生信息,就可以使用查询操作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元组,查询操作包括选择(从关系中选择满足指定条件的元组)、投影(从关系中选择若干属性列组成新的关系)和连接(将两个或多个关系根据一定的条件连接成一个新的关系)等操作。
- 插入操作:用于向关系中添加新的元组,当有新学生入学时,就需要使用插入操作将新学生的信息(如学号、姓名、年龄、专业等)添加到学生关系表中。
- 删除操作:可以从关系中删除满足特定条件的元组,当某个学生退学后,就可以根据学号等标识信息使用删除操作将该学生的元组从学生关系表中删除。
- 修改操作:用于更新关系中已存在元组的某些属性值,当学生转专业后,就需要使用修改操作来更新该学生元组中的专业属性值。
2、关系操作的特点
- 关系操作是集合操作,操作的对象和结果都是关系,即一个或多个二维表,这意味着关系操作可以一次性处理多个元组,而不是单个元组的操作,在进行查询操作时,可以一次性查询出满足条件的所有学生元组,而不是逐个查询。
- 关系操作语言是高度非过程化的,用户只需要指定做什么,而不需要指定怎么做,在使用SQL(结构化查询语言,一种基于关系数据模型的操作语言)进行查询时,用户只需要写出查询的条件和要获取的属性,数据库管理系统会自动确定如何执行查询操作以获取结果。
关系完整性约束
1、实体完整性
- 实体完整性要求关系中的主键属性不能为空值,这是因为主键是用来唯一标识元组的,如果主键为空,就无法确定元组的唯一性,在学生关系中,如果学号(主键)为空,就无法准确区分不同的学生,因为学号是每个学生元组的唯一标识。
2、参照完整性
- 参照完整性规定外键的值或者为空值,或者是它所参照的关系中主键的值,在选课关系中,学号(外键)的值必须是学生关系中学号(主键)中存在的值,或者为空(表示还没有选课的学生),如果选课关系中的学号出现了一个在学生关系中不存在的值,就违反了参照完整性。
3、用户定义完整性
- 用户定义完整性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的要求和用户的需求而定义的一些特殊的约束条件,在学生关系中,年龄属性可能被定义为只能取18 - 30之间的值,这就是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它可以保证数据在特定的业务逻辑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关系数据模型的这三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关系数据结构为关系操作提供了操作的对象和框架,关系操作则是对关系数据结构中的数据进行处理的手段,而关系完整性约束则保证了关系数据结构的正确性以及关系操作结果的合理性,它们共同构成了关系数据模型的完整体系,使得关系数据库能够高效、准确地存储和管理数据,满足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