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全解析》
一、低氧血症
(一)原因
1、吸痰过程中负压吸引会导致肺泡内气体被吸出,引起肺内气体交换面积减少。
2、吸痰时间过长,患者不能有效呼吸,氧气供应中断。
3、患者自身呼吸功能较差,对吸痰操作的耐受性低。
(二)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吸痰时间,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
2、在吸痰前可适当提高患者的吸氧浓度,一般可提高至60% - 80%,以增加氧储备。
3、对于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可使用呼吸皮囊辅助通气,在吸痰间隙给予正压通气。
(三)处理措施
1、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低氧血症的表现,如呼吸困难加重、发绀等,应立即停止吸痰操作。
2、给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进行面罩吸氧或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以迅速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
3、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频率、节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直至患者氧合状态恢复正常。
二、呼吸道黏膜损伤
(一)原因
1、吸痰管质地过硬,在插入和吸引过程中容易损伤呼吸道黏膜。
2、操作手法不当,如动作粗暴、插入过深或吸力过大等。
3、患者呼吸道黏膜脆弱,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患有呼吸道疾病等情况下黏膜抵抗力下降。
(二)预防措施
1、选择质地柔软、光滑、管径合适的吸痰管,一般成人选择12 - 14号,儿童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型号。
2、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培训,要求操作时动作轻柔,插入吸痰管时避免用力过猛,遇到阻力时不可强行插入。
3、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合适的负压,一般成人负压控制在300 - 400mmHg,儿童控制在250 - 300mmHg。
(三)处理措施
1、若发现呼吸道黏膜损伤较轻,仅有少量血丝,可密切观察,暂不做特殊处理。
2、若损伤较严重,出现大量出血,应立即停止吸痰,让患者取侧卧位,防止血液误吸。
3、可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等,同时给予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湿润,促进黏膜修复。
三、感染
(一)原因
1、吸痰操作未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如吸痰管未做到一次性使用、吸痰时未戴无菌手套等。
2、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易受外界病菌侵袭。
3、吸痰后痰液残留于呼吸道,滋生细菌。
(二)预防措施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吸痰管应一次性使用,吸痰时护理人员应戴无菌手套、口罩,使用无菌镊子夹取吸痰管。
2、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如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3、吸痰后可进行肺部物理治疗,如翻身、拍背等,促进痰液排出,减少痰液残留。
(三)处理措施
1、若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加重、痰液性状改变等,应及时留取痰液标本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
2、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3、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预防其他部位的感染。
四、心律失常
(一)原因
1、吸痰过程中刺激迷走神经,导致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心律失常。
2、患者原有心脏疾病,吸痰操作对心脏造成额外负担。
3、低氧血症导致心肌缺氧,引发心律失常。
(二)预防措施
1、对于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吸痰前应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必要时在医生的监护下进行吸痰操作。
2、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减少对气道的刺激,避免过度刺激迷走神经。
3、积极预防低氧血症,按照上述低氧血症的预防措施进行操作。
(三)处理措施
1、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吸痰操作,连接心电监护仪,密切观察心律变化。
2、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给予相应的处理,如窦性心动过速可给予吸氧、休息等处理;室性早搏可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3、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必要时请心内科医生会诊。
五、肺不张
(一)原因
1、吸痰时负压过大,将周围小气道内的气体吸出,导致小气道塌陷。
2、痰液黏稠,吸痰不彻底,堵塞支气管,引起肺不张。
3、患者长期卧床,肺部通气功能差,易发生肺不张。
(二)预防措施
1、合理调整负压,避免负压过大。
2、对于痰液黏稠的患者,可在吸痰前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提高吸痰效果。
3、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不能下床的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促进肺部血液循环和痰液排出。
(三)处理措施
1、若发现患者出现肺不张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发绀等,应及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明确诊断。
2、可采用支气管镜吸痰等方法,彻底清除堵塞支气管的痰液。
3、给予患者吸氧、抗感染等治疗,同时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吹气球等,以改善肺部通气功能。
吸痰护理操作虽然是一项常见的护理操作,但如果不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吸痰操作的技巧,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