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吞吐量与港口通过能力:深入辨析两者关系》
一、港口吞吐量的含义
港口吞吐量是指一段时期内经水运输出、输入港区并经过装卸作业的货物总量,以吨数表示,它是衡量港口规模大小及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港口吞吐量包括货物吞吐量和旅客吞吐量,不过在大多数的商业性港口中,货物吞吐量占据主导地位并更受关注。
货物吞吐量的统计范围涵盖了多种货物类型,如煤炭、石油及其制品、金属矿石、钢铁、矿建材料、水泥、木材、非金属矿石、化肥及农药、盐、粮食等,这些货物有的以进口为主,如我国沿海的一些大型港口大量进口石油满足国内需求;有的以出口为主,例如一些港口的特色农产品或加工产品的出口。
港口吞吐量的计算有着明确的规则,从货物的形态上看,对于散货,如煤炭、矿石等,按实际重量计算;对于包装货物,按其毛重计算;对于集装箱货物,按集装箱的标箱数进行折算统计,从运输的方向上,分为进口吞吐量、出口吞吐量和中转吞吐量,进口吞吐量是指货物从港口外部运入港口内的数量;出口吞吐量则是从港口内运往港口外部的货物数量;中转吞吐量是货物在本港进行换装作业后继续运往其他港口的数量,中转业务发达的港口往往在全球物流网络中占据着重要的枢纽地位。
二、港口通过能力的内涵
港口通过能力是指港口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既定的港口设施、劳动力、机械设备等资源条件下,按照合理的操作过程和先进的装卸工艺,所能装卸货物的最大数量,一般也以吨数为单位,它反映了港口在理想运营状态下处理货物的潜在能力。
港口通过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多个因素,港口的码头泊位数量和长度是基础要素,泊位数量越多、长度越长,能够同时停靠的船舶就越多,理论上港口通过能力就越强,大型的集装箱码头往往拥有多个超大型的泊位,可以同时接纳多艘大型集装箱船,装卸设备的类型、数量和性能也起着关键作用,现代化的港口配备有高效的起重机、装卸桥等设备,这些设备的装卸速度、起重量等参数直接影响着港口装卸货物的效率,从而影响通过能力,港口的库场面积和堆存能力也不容忽视,足够的库场可以保证货物在装卸前后有合适的存放空间,避免货物积压影响港口的正常运转。
三、港口吞吐量与港口通过能力的区别
1、概念性质
- 港口吞吐量是实际发生的货物装卸量的统计结果,是对港口过去一段时期业务量的实际度量,它反映了港口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的繁忙程度和货物处理规模,一个港口在过去一年中实际装卸了1亿吨货物,这1亿吨就是它的货物吞吐量。
- 港口通过能力则是一种潜在的、理论上的能力,是基于港口现有的设施、设备、人力等资源状况,按照理想的作业流程和效率所能达到的最大货物装卸量,它更多地是从港口的硬件设施和资源配置角度来定义的一种能力极限。
2、影响因素的差异
- 港口吞吐量除了受港口自身设施和能力的影响外,还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市场需求、贸易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经济繁荣时期,贸易活跃,进出口需求旺盛,港口吞吐量可能会大幅增长;而在经济衰退或者贸易摩擦加剧时,港口吞吐量可能会出现下降,当一个国家对某类商品加征关税时,相关港口的这类商品的进出口吞吐量可能会减少。
- 港口通过能力主要取决于港口内部的硬件设施、设备的先进性和数量、码头布局、库场条件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它相对稳定,在港口的设施没有大规模升级改造或者管理流程没有重大变革的情况下,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一个港口的泊位数量、起重机数量等在短期内没有变化时,其通过能力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水平。
3、数值关系
- 在实际情况中,港口吞吐量可能小于、等于或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暂时大于港口通过能力,当港口吞吐量小于港口通过能力时,说明港口还有剩余的能力可以挖掘,港口设施和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新港口建设初期或者经济不景气时期,一些新建的专业化港口,由于市场培育需要时间,在运营初期吞吐量较低,远低于设计的通过能力。
- 当港口吞吐量等于港口通过能力时,港口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这时候港口的设施、设备和人力等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但也意味着港口面临着压力,一旦吞吐量进一步增长,可能会导致货物积压、船舶等待时间延长等问题。
- 在极少数情况下,港口吞吐量可能会暂时大于港口通过能力,这可能是由于港口采取了一些临时性的措施,如加班作业、优化装卸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来应对短期内的货物高峰,但这种情况不可持续,长期来看,如果吞吐量持续大于通过能力,港口必须进行扩建或者升级改造以满足需求。
4、动态变化特征
- 港口吞吐量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它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贸易格局、航运市场等因素的变化而波动,以全球石油贸易为例,当国际油价大幅波动时,石油的进出口量会发生变化,相关港口的石油吞吐量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贸易结构的调整,港口吞吐量的货种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兴起,一些港口的风力发电设备等新能源相关货物的吞吐量开始增加。
- 港口通过能力相对较为稳定,其提升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和较大的投资,要增加港口的通过能力,可能需要新建码头泊位、购置新的装卸设备、扩大库场面积等,这些项目从规划、建设到投入使用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
四、两者关系对港口发展的启示
1、规划与建设
- 准确评估港口吞吐量与通过能力的关系对于港口的规划和建设至关重要,在港口规划阶段,需要对未来的港口吞吐量进行科学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来确定港口的建设规模和通过能力目标,如果预测的吞吐量增长较快,就需要规划建设具有较大通过能力的港口设施,包括足够数量和类型的泊位、高效的装卸设备等,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的不断增长,沿海一些港口针对东盟航线货物吞吐量的增长趋势,规划建设了专门的码头和仓储设施以提高港口通过能力。
2、运营管理
- 在港口的运营管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吞吐量与通过能力的平衡,当吞吐量接近通过能力时,港口管理者需要提前采取措施,如优化装卸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人力资源等,以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避免出现拥堵等问题,港口也可以根据吞吐量的货种结构变化,调整设备配置和库场布局,如果某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占比不断提高,就可以适当增加集装箱专用设备的投入,优化集装箱堆场的布局。
3、可持续发展
- 从港口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港口吞吐量与通过能力的合理匹配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当港口通过能力与吞吐量相匹配时,可以避免过度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也能满足贸易发展的需求,合理匹配还有助于减少港口运营对环境的影响,如减少船舶等待时间可以降低船舶的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港口吞吐量和港口通过能力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港口的规划、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准确理解和把握两者的关系,对于提高港口的竞争力、实现港口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