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饲操作并发症及处理流程全解析》
一、鼻饲操作并发症
(一)误吸
1、原因
- 鼻饲管位置不当:如鼻饲管末端移位至食管上段或误入气管,可能是由于固定不牢,患者剧烈咳嗽、呕吐等原因导致鼻饲管移位。
- 胃潴留:当胃内残留量过多时,如超过150 - 200ml(一般情况),进行鼻饲时容易引起反流,进而导致误吸。
- 患者体位不当:鼻饲时患者床头未抬高或抬高角度不足(应至少抬高30 - 45度),会使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至咽部而误吸。
2、临床表现
- 患者突然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骤停,听诊肺部可闻及湿啰音等。
(二)腹泻
1、原因
- 鼻饲液的温度、浓度和速度不合适,鼻饲液温度过低(低于38℃)或过高(高于40℃),或者浓度过高、灌注速度过快,都可能刺激肠道,引起肠道蠕动加快而导致腹泻。
- 鼻饲液被污染:鼻饲液在配制、保存或输注过程中受到细菌污染,进入肠道后引发肠道感染导致腹泻。
- 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可能破坏肠道内正常菌群平衡,从而导致腹泻。
2、临床表现
- 患者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可为稀水样便或不成形便,可伴有腹痛、腹胀等不适。
(三)鼻饲管堵塞
1、原因
- 鼻饲液中含有未充分研磨的药物或食物残渣,一些粘性较大的药物(如止咳糖浆等)直接注入鼻饲管,或者食物未制成匀浆,其中的固体颗粒容易堵塞鼻饲管。
- 鼻饲管管径较细:管径细容易被残留物质附着,尤其是在鼻饲管的弯曲部位。
- 鼻饲后冲洗不彻底:鼻饲后未及时用适量的温开水冲洗鼻饲管,导致残留物质在管内积聚,最终堵塞鼻饲管。
2、临床表现
- 鼻饲过程中阻力增大,无法顺利注入鼻饲液,或者在推注时感觉压力明显增高。
(四)鼻黏膜损伤
1、原因
- 鼻饲管质地较硬:过硬的鼻饲管在插入鼻腔过程中容易损伤鼻黏膜。
- 操作手法不当:如插入鼻饲管时动作粗暴,未顺着鼻腔生理弯曲轻柔插入,或者在固定鼻饲管时,胶布粘贴过紧对鼻黏膜产生压迫。
- 患者鼻腔黏膜干燥、脆弱:可能由于患者长期吸氧、环境干燥等因素导致,使得鼻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
2、临床表现
- 患者鼻腔疼痛、不适,可出现鼻腔出血,检查时可见鼻腔黏膜红肿、破损等。
二、鼻饲操作并发症的处理流程
(一)误吸处理流程
1、一旦发现患者误吸,应立即停止鼻饲操作。
2、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口腔内分泌物引流,防止进一步吸入肺部。
3、迅速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反流物,可使用吸引器进行吸引,但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4、对于呼吸困难、发绀明显的患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急救措施,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5、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呼吸情况,如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并做好记录。
6、根据患者的情况,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以及其他支持治疗。
(二)腹泻处理流程
1、首先评估腹泻的严重程度,如测量患者的体温、记录大便次数和性状等。
2、调整鼻饲液的温度、浓度和速度,将鼻饲液温度调整至合适范围(38 - 40℃),降低鼻饲液的浓度,减慢灌注速度。
3、检查鼻饲液是否被污染,如果怀疑鼻饲液被污染,应立即更换新的鼻饲液,并对配制和保存鼻饲液的容器、器具等进行消毒处理。
4、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益生菌制剂,以调节肠道菌群。
5、注意补充患者的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
(三)鼻饲管堵塞处理流程
1、尝试用注射器抽取适量温开水,缓慢低压冲洗鼻饲管,冲洗时应避免用力过猛,以免将堵塞物冲入更深部位。
2、如果冲洗无效,可以尝试使用特制的导丝进行疏通,但要注意操作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并且在操作过程中要轻柔,防止损伤鼻饲管或患者的消化道。
3、若鼻饲管仍然无法疏通,则需要更换新的鼻饲管,在更换鼻饲管前,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四)鼻黏膜损伤处理流程
1、对于轻微的鼻黏膜损伤,如少量出血,可以用棉球蘸取生理盐水轻轻压迫止血。
2、调整鼻饲管的固定方式,如更换更柔软的胶布,减轻对鼻黏膜的压迫。
3、如果鼻黏膜损伤较严重,可遵医嘱在鼻腔内涂抹抗生素软膏,以预防感染,促进黏膜愈合。
4、在鼻饲管留置期间,可使用生理盐水滴鼻,保持鼻腔黏膜湿润,减少黏膜损伤的进一步加重。
通过对鼻饲操作并发症及处理流程的详细了解,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进行鼻饲操作的护理,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