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数据专项治理:构建精准、高效、透明的资产数据管理体系》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资产管理数据对于企业和组织的运营决策、资源配置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和资产规模的持续扩大,资产管理数据往往会出现诸如数据不完整、不准确、不规范以及数据分散等诸多问题,为了提升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资产管理数据专项治理工作势在必行。
二、资产管理数据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治理目标的明确
1、准确性提升
- 对现有的资产数据进行全面梳理,确定数据的关键要素,如资产的名称、型号、购置日期、价值等,通过与实物资产的逐一核对,纠正错误数据,在某企业的设备资产管理中,发现部分设备的购置日期存在录入错误,相差了数年之久,这不仅影响了设备折旧计算的准确性,也对企业的成本核算造成了干扰,经过专项治理工作,通过查阅原始采购合同和发票等资料,对这些错误数据进行了更正,使设备资产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2、完整性保障
- 建立资产数据完整性清单,明确各类资产必须包含的信息字段,针对一些历史遗留的资产数据缺失问题,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补充,对于一些老旧房产资产,缺少建筑结构等信息,治理团队通过查找当时的建筑设计图纸、咨询参与建设的老员工等方式,补充了这些关键信息,确保了房产资产数据的完整性,为后续的维护、评估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3、规范性统一
- 制定统一的资产数据标准和编码规范,在一个多元化业务的集团企业中,不同子公司对资产的分类和编码存在较大差异,这导致在集团层面进行资产统计和调配时困难重重,专项治理工作中,根据行业标准并结合企业自身业务特点,制定了一套适用于全集团的资产分类和编码体系,将所有的办公设备统一按照功能、品牌、规格等进行分类编码,使得集团内的资产数据具有了规范性和可比性。
(二)治理流程的实施
1、数据清查阶段
- 组建专门的清查小组,按照资产类别和存放地点等维度对资产进行逐一清查,在清查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条码技术和移动设备,对资产进行扫码识别,快速获取资产的基本信息,并与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对于清查中发现的盘盈和盘亏资产,详细记录其情况,并进行深入调查,在某仓库的清查中,发现部分原材料资产账实不符,经过调查发现是由于出入库记录不及时导致的,清查小组及时调整了系统数据,并完善了出入库管理制度,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
2、数据清洗阶段
- 对于清查后的资产数据,进行集中清洗,这包括去除重复数据、修正错误数据和补充缺失数据等操作,运用数据清洗工具,对海量的资产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同时结合人工审核,确保数据清洗的质量,在处理固定资产折旧数据时,发现部分数据由于计算公式错误而出现偏差,通过重新设定正确的折旧计算公式,并对相关数据进行重新计算,使折旧数据得到了准确修正。
3、数据整合阶段
- 将分散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资产数据进行整合,在一个大型企业中,财务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设备维护系统等都存在与资产相关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相互独立,通过建立数据接口和数据仓库技术,将这些系统中的资产数据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将财务系统中的资产价值数据、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的资产基本信息数据和设备维护系统中的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整合,实现了资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持。
(三)治理效果的评估
1、数据质量提升
- 通过对治理前后的资产数据进行抽样对比分析,发现数据的准确性从之前的70%提升到了90%以上,完整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数据的规范性方面,全企业范围内资产数据的编码统一率达到了95%以上,这使得企业在进行资产报表编制、资产盘点和资产配置等工作时,效率和准确性都有了显著提高。
2、业务决策支持
- 治理后的资产数据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业务决策提供支持,在企业的设备更新决策中,准确的设备资产数据,包括设备的使用年限、维修成本、性能状况等,使得企业能够科学地判断哪些设备需要更新,哪些设备可以继续使用,从而合理安排资金和资源,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风险管理增强
- 完整和准确的资产数据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识别和管理资产相关的风险,在资产抵押、保险等业务中,准确的资产价值数据和产权信息等能够避免因数据错误而带来的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
三、结论
资产管理数据专项治理工作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通过明确治理目标、实施有效的治理流程并进行治理效果评估,企业和组织能够显著提升资产数据的质量,从而为自身的运营管理、业务决策和风险管控等提供坚实的数据保障,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持续关注资产数据的变化,不断优化治理工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和管理需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