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护并发症的防范与护理措施
一、引言
心电监护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监测手段,能够实时、连续地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重要生命体征,为病情评估和治疗提供关键依据,在使用心电监护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了解这些并发症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监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电监护的常见并发症
(一)皮肤损伤
1、电极片粘贴处皮肤过敏
- 原因:电极片的材质、患者皮肤的敏感性以及长时间粘贴电极片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皮肤过敏,部分患者对电极片的黏胶成分过敏,长时间接触后,皮肤会出现红斑、瘙痒、水疱等症状。
- 压疮
- 原因:心电监护电极片、血压袖带等长时间压迫局部皮肤,尤其是对于那些消瘦、水肿、活动受限的患者,如果皮肤长期处于受压状态,血液循环受阻,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就容易发生压疮。
(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血压袖带相关
- 原因:血压袖带绑扎过紧或测量时间间隔过短,如果袖带绑扎过紧,会压迫血管,影响局部血液循环,长时间频繁测量血压,每次测量时袖带对血管的压力持续作用,也会导致局部血管和周围组织受损,出现局部淤血、肿胀等情况。
2、血氧饱和度探头压迫
- 原因:血氧饱和度探头夹在患者手指或脚趾上,如果探头夹得过紧或者长时间不调整位置,会压迫局部血管和组织,影响血液循环,严重时可能导致局部缺血、坏死。
(三)感染
1、电极片粘贴处感染
- 原因:如果电极片粘贴部位皮肤清洁不当,皮肤上的细菌容易在电极片下滋生繁殖,长时间不更换电极片,电极片下的温热、潮湿环境也为细菌生长提供了条件,从而可能引起局部皮肤感染,出现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等症状。
2、穿刺部位感染(针对有创心电监护如中心静脉导管等)
- 原因:穿刺时无菌操作不严格、导管护理不当、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穿刺部位感染,细菌可沿导管进入体内,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全身性感染。
(四)误报警
1、电极片接触不良
- 原因:患者活动、出汗或者电极片粘贴不牢固等都可能导致电极片与皮肤接触不良,这种情况下,心电监护仪可能会出现误报警,显示心电波形紊乱或者心率异常等虚假信息。
2、外界干扰
- 原因:周围环境中的电磁干扰,如附近使用的其他电子设备、手机信号等,可能影响心电监护仪的正常工作,导致误报警。
三、心电监护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一)皮肤护理
1、预防皮肤过敏
- 选择合适的电极片:对于皮肤敏感的患者,可以选择低敏材质的电极片,在粘贴电极片前,先清洁皮肤,待皮肤干燥后再粘贴电极片。
- 定期更换电极片:一般每24 - 48小时更换一次电极片,更换电极片时,要观察粘贴部位皮肤的情况,如有发红、瘙痒等过敏迹象,应及时处理。
2、预防压疮
- 合理选择粘贴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长时间粘贴电极片或绑扎血压袖带,对于长期需要心电监护的患者,要经常更换电极片和袖带的粘贴、绑扎部位。
- 减轻局部压力:血压袖带应松紧适宜,以能插入1 - 2指为宜,血氧饱和度探头也应定期调整位置,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
(二)血液循环维护
1、血压袖带护理
- 正确绑扎袖带:按照操作规程绑扎血压袖带,测量血压时,袖带内的压力要适中,避免过高或过低,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设置测量时间间隔,避免过于频繁测量。
2、血氧饱和度探头护理
- 正确使用探头:将血氧饱和度探头夹在患者手指或脚趾上时,要注意松紧适度,并且要定期检查探头的位置和患者局部皮肤的情况,发现皮肤颜色改变或患者诉疼痛时,应及时调整探头位置。
(三)感染预防
1、皮肤清洁与消毒
- 粘贴电极片前,用酒精或碘伏对皮肤进行清洁消毒,去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和细菌,对于有创心电监护的穿刺部位,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穿刺,穿刺后定期进行局部消毒和更换敷料。
2、导管护理(针对有创心电监护)
- 保持导管通畅,定期冲洗导管,防止血液凝固堵塞导管,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如有异常及时处理,要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移位,减少感染的风险。
(四)误报警处理
1、确保电极片良好接触
- 在粘贴电极片时,要确保电极片与皮肤紧密贴合,对于出汗较多的患者,要及时擦干皮肤并更换电极片,患者活动时,要注意保护电极片,防止其松动。
2、减少外界干扰
- 将心电监护仪放置在远离其他电子设备的地方,避免电磁干扰,如果出现误报警,要仔细检查电极片、导线等连接情况,排除干扰因素后再判断是否为真实的病情变化。
四、结论
心电监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医护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可能带来的并发症,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如皮肤护理、血液循环维护、感染预防和误报警处理等,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心电监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从而更好地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服务,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在接受心电监护过程中的舒适和安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