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灾难恢复能力国家标准等级:全面保障信息系统的韧性》
灾难恢复能力国家标准等级旨在规范和衡量各类组织在面对灾难事件时恢复信息系统和业务运营的能力,根据国家标准,灾难恢复能力通常被划分为六个等级。
一、灾难恢复能力等级1:基本支持
这一等级是最基础的级别,主要为组织提供初步的灾难应对能力,在这个等级下,组织具备基本的数据备份能力,备份数据存储在本地,可能是磁带或者简单的外部存储设备,备份的频率相对较低,可能是按天或者较长周期进行备份,恢复时间目标(RTO)较长,通常以周为单位,这意味着在灾难发生后,可能需要数周的时间才能使系统部分恢复运行,恢复点目标(RPO)也相对较粗,可能会丢失数天的数据,从资源投入方面来看,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相对较少,主要适用于对业务连续性要求不高,数据丢失和系统中断影响较小的小型组织或者非关键业务系统,例如一些小型的本地零售店,其库存管理系统如果出现短期中断,虽然会带来不便,但不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灾难恢复能力等级2:备用场地支持
此等级在等级1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升,组织除了进行基本的数据备份外,还拥有备用的场地,这个备用场地可能是简单租用的办公空间,当灾难发生导致主场地无法使用时,可以将关键设备搬迁至备用场地,数据备份的频率有所提高,可能达到每天多次备份,RTO缩短到数天,RPO也能精确到数小时以内,在资源投入上,除了备份设备的成本外,还需要考虑备用场地的租赁和基本的设备维护成本,技术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设备搬迁和重新部署的能力,适用于一些小型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如小型制造企业的生产订单管理系统,一旦中断会影响近期的生产安排,但企业可以在几天内通过在备用场地恢复部分功能来减少损失。
三、灾难恢复能力等级3:电子传输和部分设备支持
在这个等级,组织开始利用电子传输手段进行数据备份,如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到异地的数据中心,除了数据备份,还配备了部分关键设备在异地,数据备份接近实时传输,能够及时将主场地的数据变化同步到异地,RTO可以缩短到1 - 2天,RPO能够达到分钟级,这需要投入更多的网络资源来保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同时异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力量,资金投入包括网络设备、异地设备购置以及相关的运维成本,适合中型企业的重要业务系统,像中型电商企业的订单处理系统,一旦出现故障,通过快速恢复部分功能,可以避免大量订单的延误,减少客户流失。
四、灾难恢复能力等级4:电子传输及完整设备支持
等级4要求组织具备完整的电子传输数据能力,数据能够实时地在主场地和异地场地之间同步,异地拥有完整的备用设备,这些设备能够在短时间内启动运行,RTO可以控制在数小时以内,RPO接近零数据丢失,这意味着在灾难发生时,几乎可以立即切换到异地系统,并且数据的完整性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组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构建高速、稳定的网络传输环境,购置和维护完整的备用设备,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技术团队来管理和维护整个灾难恢复系统,这种等级适用于大型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如大型金融机构的核心交易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必须在极短时间内恢复,以避免重大的经济损失和金融风险。
五、灾难恢复能力等级5:实时数据传输及高可用系统支持
此等级下,组织不仅实现实时数据传输,而且异地的备用系统处于热备状态,随时可以接管主系统的运行,系统具备高度的自动化切换能力,一旦主系统出现故障,几乎可以无缝切换到备用系统,RTO以分钟甚至秒来计算,RPO为零,组织需要构建极其复杂和可靠的灾难恢复架构,投入巨额资金用于高端设备、高速网络、先进的软件系统以及专业的灾难恢复管理团队,适用于对业务连续性要求极高的行业,如航空航天的飞行控制系统、大型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等,任何短暂的中断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六、灾难恢复能力等级6:零数据丢失及自动切换系统支持
这是灾难恢复能力的最高等级,组织的系统能够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丢失数据,主系统和备用系统之间实现完全的同步和自动切换,无论是硬件故障、软件错误还是自然灾害等各种灾难事件,系统都能够迅速且毫无差错地切换到备用系统运行,这一等级的实现需要最先进的技术、最严格的管理流程以及巨大的资金投入,只有极少数对业务连续性要求极高、不容许有任何闪失的关键行业和核心业务能够达到这一等级,如国家级的电力调度系统、军事指挥系统等。
灾难恢复能力国家标准等级的划分,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参照体系,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风险承受能力和资源状况来确定适合自己的灾难恢复能力等级,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灾难恢复系统,以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面对各种灾难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并迅速恢复运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