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监护并发症的防范与护理要点》
一、引言
心电监护是临床常用的监测手段,能够实时、连续地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重要生命体征,在进行心电监护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熟悉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二、心电监护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一)皮肤损伤
1、原因
- 电极片粘贴时间过长,皮肤透气性差,局部皮肤潮湿,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出现发红、瘙痒、皮疹等。
- 电极片粘贴过紧,在去除电极片时可能会损伤皮肤角质层。
2、护理措施
- 选择合适的电极片,对于皮肤敏感的患者可选用抗过敏电极片。
- 定期更换电极片位置,一般每24 - 48小时更换一次电极片粘贴部位。
- 在粘贴电极片前,确保皮肤清洁、干燥,可先用酒精棉球擦拭皮肤,去除油脂和污垢,但要注意避免酒精刺激皮肤引起不适。
- 去除电极片时,动作要轻柔,可先用温水浸湿电极片,使其粘性降低后再缓慢取下。
(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原因
- 血压袖带绑扎过紧或时间过长,影响肢体局部血液循环,血氧饱和度探头夹压力过大或长时间固定在同一部位,也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
2、护理措施
- 血压袖带的松紧度以能插入1 - 2指为宜,并且要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测量血压,一般每1 - 2小时松开袖带一次,每次15 - 30分钟。
- 对于血氧饱和度探头,要选择合适大小的探头夹,避免过紧,定期更换探头夹的位置,每2 - 4小时更换一次,同时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等情况。
(三)感染
1、原因
- 电极片及导联线长时间与皮肤接触,若皮肤清洁不到位,容易滋生细菌,引起局部感染。
- 侵入性的心电监护,如中心静脉压监测等,若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可导致导管相关感染。
2、护理措施
- 严格执行皮肤消毒制度,在粘贴电极片前和进行侵入性监护操作前,按照规范进行皮肤消毒。
- 保持电极片及导联线的清洁,定期用干净的湿纱布擦拭导联线,避免导联线被污染。
- 对于侵入性监护的导管,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护理,包括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导管接口的清洁等。
(四)焦虑与睡眠障碍
1、原因
- 心电监护仪的报警声、导联线和电极片的束缚感以及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担忧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2、护理措施
- 调整心电监护仪的报警参数,避免不必要的报警,减少对患者的干扰。
-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心电监护的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 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如调整病房的温度、湿度,减少光线和噪音等,在保证监护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导联线和电极片对患者的束缚,可将导联线整理整齐,避免缠绕。
三、心电监护护理中的特殊情况处理
(一)电极片接触不良
1、表现
- 心电图波形出现干扰、基线漂移或信号丢失等情况。
2、处理措施
- 首先检查电极片是否粘贴牢固,若有翘起或松动,重新粘贴电极片。
- 清洁皮肤后再粘贴电极片,以确保良好的导电性。
- 检查导联线是否连接正常,有无破损或断裂,若有问题及时更换导联线。
(二)血压测量不准确
1、原因
- 除了袖带绑扎不当外,患者体位变动、袖带损坏或监护仪故障等都可能导致血压测量不准确。
2、处理措施
- 测量血压时,要求患者保持安静、舒适的体位,若怀疑袖带问题,检查袖带是否有漏气、老化等情况,必要时更换袖带。
- 对监护仪进行校准,可使用标准血压计进行对比测量,若监护仪存在故障,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三)血氧饱和度监测异常
1、原因
- 患者手指涂抹指甲油、甲床过厚、末梢循环不良或者探头与皮肤接触不良等都可能导致血氧饱和度监测异常。
2、处理措施
- 去除患者手指上的指甲油,若甲床过厚可选择其他部位如耳垂进行监测。
- 改善患者末梢循环,如为患者保暖、按摩手指等。
- 检查探头与皮肤的接触情况,调整探头位置,确保探头与皮肤紧密接触。
四、结论
心电监护在临床病情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医护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可能产生的并发症,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包括正确的皮肤护理、合理的设备使用、细致的心理护理以及及时处理特殊情况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心电监护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提供有力保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