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故障排除全解析:确保输液安全与顺畅》
一、溶液不滴
(一)针头滑出血管外
1、表现与判断
- 当针头滑出血管外时,液体注入皮下组织,局部会出现肿胀、疼痛,患者可能会自述输液部位有胀痛感,并且可以看到局部皮肤隆起。
2、排除方法
- 应立即停止输液,拔出针头,更换新的针头,重新选择血管进行穿刺,在重新穿刺前,要对局部肿胀部位进行适当的热敷或冷敷(早期冷敷,后期热敷),以减轻患者的不适。
(二)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1、表现与判断
- 这种情况下溶液滴入不畅,但局部无肿胀、疼痛,仔细观察可发现输液管内有回血,只是滴速很慢。
2、排除方法
- 可调整针头的位置或适当变换肢体的位置,使针头斜面不再紧贴血管壁,从而恢复正常的滴速,一般可以将针头稍微旋转一下,或者将患者的手臂等输液肢体稍微弯曲或伸直来调整。
(三)针头阻塞
1、表现与判断
- 表现为药液不滴,轻轻挤压输液管靠近针头端时感觉有阻力,并且无回血。
2、排除方法
- 应更换针头,重新穿刺,切不可强行挤压输液管或用溶液冲洗针头,以免将血栓等异物冲入血管内造成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四)压力过低
1、表现与判断
- 患者的输液瓶位置过低或者患者肢体抬举过高时,会导致溶液不滴或者滴速很慢,可观察到输液瓶与患者心脏水平的高度差较小。
2、排除方法
- 适当抬高输液瓶的位置,一般输液瓶距穿刺部位的垂直距离应保持在60 - 100厘米左右,如果是患者肢体抬举过高导致的,可让患者将肢体放低至合适位置。
(五)静脉痉挛
1、表现与判断
- 多由于输入的液体温度过低或者患者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表现为滴液不畅,但有回血。
2、排除方法
- 可在穿刺部位上方进行热敷,以缓解静脉痉挛,热敷的温度一般控制在50 - 60℃,可以使用热水袋或者热毛巾,每次热敷15 - 20分钟左右。
二、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
1、表现与判断
- 茂菲滴管内液面超过滴管的2/3,可能会影响对滴速的观察,并且有液体流入输液管下段的风险。
2、排除方法
- (1)如果滴管侧壁有调节孔,可先夹紧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然后打开调节孔,待滴管内液体降至所需高度(一般为滴管的1/3 - 1/2)时,关闭调节孔,再松开下端输液管。
- (2)如果滴管侧壁无调节孔,可先将输液瓶从输液架上取下,倾斜输液瓶,使瓶内的针头露出液面,待滴管内液体缓缓流下至所需高度时,再将输液瓶重新挂回输液架上。
三、茂菲滴管内液面过低
1、表现与判断
- 茂菲滴管内液面低于滴管的1/3,可能会导致空气进入输液管下段。
2、排除方法
- (1)如果滴管侧壁有调节孔,可先夹紧滴管上端的输液管,然后打开调节孔,挤压滴管,使液体流入滴管至所需高度,关闭调节孔,松开上端输液管。
- (2)如果滴管侧壁无调节孔,可先夹紧滴管下端的输液管,然后挤压滴管,使液体进入滴管至合适高度后,松开下端输液管。
四、输液过程中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
1、表现与判断
- 在输液过程中,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茂菲滴管内的液面逐渐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滴管上端输液管与滴管的连接处漏液或者滴管有破损。
2、排除方法
- 应检查滴管上端输液管与滴管的连接处是否松动,如果松动,应重新连接并确保密封,如果是滴管破损,则需要更换茂菲滴管,更换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先关闭输液管上的调节器,然后更换新的滴管,连接好后再打开调节器继续输液。
输液故障的排除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排除故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保障患者的输液安全和治疗效果,护士也要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