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数据标准管理流程:构建高效数据治理的基石》
一、数据标准管理流程的概述
数据标准管理流程是一个系统且严谨的过程,旨在确保企业或组织内的数据在定义、格式、值域等方面遵循统一的标准,从而提高数据的质量、一致性、可用性以及共享性,这个流程涵盖了从标准的规划制定到最终的监督与持续改进等多个环节。
二、规划与需求分析阶段
1、业务需求调研
- 深入了解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的运作流程、数据需求以及业务目标,在一家大型零售企业中,销售部门需要准确的销售数据来分析销售趋势,库存部门需要精确的库存数据来管理货物的进出,通过与这些部门的沟通,明确他们对数据的要求,如销售数据中的日期格式、商品编码规则等。
- 识别业务中的关键数据元素,这些元素往往对业务决策、运营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客户的信用评级数据、账户余额数据等就是关键数据元素,需要明确其标准定义和管理要求。
2、数据现状评估
- 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全面的盘点,包括数据的存储位置、数据量、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等方面的评估,发现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中的客户地址数据存在大量的格式不统一情况,有的是详细地址在前,邮编在后,有的则反之。
- 分析现有数据与业务需求之间的差距,在电商企业中,业务需要精准的用户浏览行为数据来进行个性化推荐,但实际的数据可能存在数据采集不完整、数据时效性差等问题,这些差距将为后续的数据标准制定提供依据。
3、确定数据标准管理的目标和范围
- 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现状,设定明确的数据标准管理目标,在一个制造企业中,目标可能是在一年内将产品质量数据的准确性提高90%,并且实现不同生产车间之间质量数据格式的统一。
- 界定数据标准管理的范围,明确哪些数据域、数据实体将纳入到标准管理体系中,对于一家医疗企业,可能先将患者基本信息、医疗诊断数据纳入数据标准管理范围,而实验室检测的一些复杂的中间数据暂时不纳入。
三、标准制定阶段
1、数据标准的分类与定义
- 一般将数据标准分为基础数据标准(如数据类型、数据长度等)、业务数据标准(如业务术语的定义、业务规则等)和参考数据标准(如国家地区代码、行业分类代码等),以物流企业为例,基础数据标准规定货物重量的数据类型为数值型,业务数据标准定义了不同运输方式下的收费计算规则,参考数据标准则采用国家统一的行政区划代码来标识货物的发货地和收货地。
- 对于每一类数据标准,要给出详细的定义,对于日期数据标准,要明确是采用“YYYY - MM - DD”还是其他格式,并且要定义日期的有效范围、时区等相关属性。
2、数据标准的编写规范
- 数据标准的编写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包括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业务术语的定义要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采用行业通用的词汇或者企业内部统一的术语,数据标准文档要结构清晰,包含标准名称、标准编号、标准版本、适用范围、详细定义等内容。
- 要确保数据标准之间的兼容性和一致性,在企业的财务数据标准和销售数据标准中,如果都涉及到货币金额数据,那么其数据类型、小数位数等标准应该保持一致。
3、数据标准的审核与发布
- 组建数据标准审核团队,成员包括业务专家、数据管理员、信息技术专家等,业务专家负责审核标准是否符合业务需求,数据管理员检查标准的可操作性和数据管理方面的合理性,信息技术专家评估标准在技术实现上的可行性,在审核企业的订单数据标准时,业务专家确保订单状态的定义符合实际业务流程,数据管理员检查订单编号的唯一性和生成规则是否合理,信息技术专家则确认该标准在企业的订单管理系统中的实现是否存在技术难题。
- 经过审核通过的数据标准要进行正式发布,并且要向企业内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宣传培训,确保他们理解和遵守数据标准。
四、标准实施阶段
1、数据转换与清洗
- 根据新的数据标准,对现有的不符合标准的数据进行转换和清洗,在电信企业中,如果新的数据标准要求手机号码采用11位纯数字格式,而现有的数据中存在带字母或者空格的情况,就需要通过数据转换工具或者编写脚本将这些数据转换为标准格式。
- 对于一些复杂的数据转换任务,要制定详细的转换计划,包括转换的顺序、转换的方法以及转换过程中的数据验证机制,在将企业的旧会计系统中的财务数据转换到新的符合数据标准的系统中时,要先转换基础的会计科目数据,再转换财务报表数据,并且在每个转换步骤后进行数据的准确性验证。
2、系统改造与集成
- 对企业内的信息系统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支持新的数据标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如果要与新的数据标准中的员工数据标准相适应,可能需要修改系统中的数据录入界面、数据存储结构以及数据查询逻辑。
- 确保不同系统之间在数据交互时遵循数据标准,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采购系统、库存系统和销售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要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如商品编码、供应商编码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准确流通。
3、人员培训与沟通
- 对企业内涉及数据操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包括数据录入员、数据分析员、业务部门的数据使用者等,培训内容包括数据标准的内容、数据转换的方法以及新的数据操作流程等,对销售部门的数据录入员培训新的客户信息数据标准,让他们知道如何正确录入客户的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
-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在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企业实施新的数据标准过程中,业务部门可能会反馈某些数据标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存在不便之处,这时就需要数据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对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优化解释。
五、监督与评估阶段
1、数据标准执行情况的监控
- 建立数据标准监控机制,定期检查数据是否符合标准,可以通过数据质量工具来监控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等指标与数据标准的符合情况,在银行系统中,通过监控工具检查客户账户余额数据是否符合数据标准中的数值范围、数据格式等要求。
- 对数据标准执行的过程进行记录,包括数据转换的日志、系统改造的记录等,这些记录可以用于分析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也可以作为审计的依据,在企业的税务数据管理中,记录数据转换过程中的操作日志,以便在税务审计时能够提供数据准确性和合规性的证明。
2、数据标准的评估与改进
- 根据监控的数据,对数据标准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按照现有的数据标准,数据的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或者在业务应用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就需要对数据标准进行改进,在电商企业中,发现按照现有的商品分类数据标准,商品搜索的准确率较低,就需要重新评估和优化商品分类数据标准。
- 收集企业内外部的反馈信息,包括业务部门的新需求、行业数据标准的变化等,随着行业内对环保数据要求的提高,企业需要将相关的环保数据纳入数据标准管理体系,并对现有的数据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数据标准,发布新的版本,并重新进行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流程,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数据标准管理循环。
通过以上完整的数据标准管理流程,企业能够有效地管理数据,提高数据质量,为企业的决策、运营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