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鼻饲操作并发症及处理流程
鼻饲操作并发症
(一)误吸
1、原因
- 鼻饲管移位:鼻饲管插入过浅、固定不牢,在患者咳嗽、翻身等活动时易移位,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误吸。
- 胃潴留:鼻饲量过多、速度过快,胃肠蠕动功能差等因素可引起胃潴留,当胃内压力高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时,胃内容物易反流至食管,进而误吸入呼吸道。
- 意识障碍:患者意识不清,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不能有效防止反流物进入呼吸道。
2、临床表现
- 患者突然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听诊可闻及肺部湿啰音,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
(二)腹泻
1、原因
- 鼻饲液的因素:鼻饲液温度过低或过高、被污染、浓度过高、渗透压过大等都可能刺激肠道,引起腹泻。
- 肠道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鼻饲液中缺乏纤维素等营养物质,可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腹泻。
- 低蛋白血症:患者血清蛋白水平降低,使肠道黏膜水肿,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容易发生腹泻。
2、临床表现
- 患者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呈水样便,可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三)鼻饲管堵塞
1、原因
- 鼻饲液中的残渣:如未充分研磨的药物、食物残渣等在鼻饲管内沉积,可导致管腔堵塞。
- 鼻饲管管径小:较细的鼻饲管容易被堵塞,尤其是在鼻饲高黏度的食物或药物时。
- 鼻饲管护理不当:鼻饲后未及时冲洗鼻饲管,使残留物质在管内干结,堵塞管腔。
2、临床表现
- 在鼻饲过程中,鼻饲液输注困难,或回抽鼻饲管时阻力增大,无法抽出胃内容物。
(四)鼻腔黏膜损伤
1、原因
- 鼻饲管的刺激:鼻饲管质地较硬,长时间压迫鼻腔黏膜,尤其是在鼻饲管插入过程中操作不当,可造成鼻腔黏膜的损伤。
-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鼻腔黏膜干燥、脆弱,如患有鼻炎等疾病时,更容易受到鼻饲管的损伤。
2、临床表现
- 患者鼻腔疼痛、不适,可出现鼻腔黏膜红肿、出血等现象。
处理流程
(一)误吸的处理流程
1、立即停止鼻饲:一旦发现患者有误吸迹象,应立即停止鼻饲操作,将患者床头抬高30 - 45度,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
2、清理呼吸道:迅速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反流物,可使用吸引器吸净气道内的异物,如果患者呼吸困难严重,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给氧:根据患者的缺氧情况,给予适当的氧气吸入,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
4、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
5、预防肺部感染:误吸后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可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并加强肺部护理,如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二)腹泻的处理流程
1、调整鼻饲液:检查鼻饲液的温度、浓度和渗透压等,将温度调整至38 - 40℃,适当降低鼻饲液的浓度和渗透压,如果鼻饲液被污染,应更换新的鼻饲液。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腹泻可导致患者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应根据患者的失水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氯化钾等。
3、调整肠道菌群:对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可根据医嘱给予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4、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患者的低蛋白血症等原发病,提高患者的血清蛋白水平,改善肠道的吸收功能。
(三)鼻饲管堵塞的处理流程
1、初步检查:首先检查鼻饲管是否扭曲、受压,如果是,应调整鼻饲管的位置,解除扭曲和受压情况。
2、冲洗鼻饲管:用温水或生理盐水对鼻饲管进行冲洗,冲洗时可采用脉冲式冲洗方法,即快速推注少量液体后停顿一下,再重复操作,以增加冲洗效果,如果堵塞不严重,一般可通过冲洗解除堵塞。
3、更换鼻饲管:如果冲洗后鼻饲管仍然堵塞,应考虑更换鼻饲管,在更换鼻饲管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原因,取得同意后进行更换操作。
(四)鼻腔黏膜损伤的处理流程
1、调整鼻饲管位置:如果鼻饲管压迫鼻腔黏膜造成损伤,应适当调整鼻饲管的位置,减轻对损伤部位的压迫。
2、鼻腔护理:使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鼻腔,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和血痂,保持鼻腔清洁,然后可在鼻腔内涂抹红霉素软膏等,以保护鼻腔黏膜,促进黏膜修复。
3、观察鼻腔情况:密切观察鼻腔黏膜的损伤情况,如红肿、出血是否加重等,如果损伤严重或出血不止,应及时请耳鼻喉科医生会诊处理。
通过对鼻饲操作并发症的认识和掌握相应的处理流程,可以提高鼻饲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并发症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