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家政务数据管理,释放数据价值助力治理现代化》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政务数据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资源之一,为了有效管理政务数据,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国家政务数据管理办法应运而生。
一、政务数据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政务数据管理有助于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数据资源,在办理公民的社保业务时,如果能整合民政部门的救助信息、税务部门的缴费信息以及人社部门内部不同险种的数据,就可以实现一站式办理,减少群众跑腿次数,极大地提高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满意度。
(二)推动科学决策
通过对政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政府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城市规划为例,利用地理信息数据、人口流动数据、产业分布数据等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制定出更符合城市发展需求的规划方案,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增强社会治理能力
在社会治理方面,政务数据管理可以实现对社会风险的预警和防控,如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整合医疗机构的诊疗数据、药品物资储备数据、交通部门的人员流动数据等,可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精准调配资源,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政务数据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一)数据采集与汇聚
1、明确采集原则
政务数据的采集应遵循合法、必要、适度的原则,各部门应根据自身职能和政务服务需求确定采集范围,避免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和企业商业秘密,在采集企业信息时,只能采集与监管、服务直接相关的基本信息、经营状况信息等。
2、统一数据标准
建立全国统一的政务数据标准体系,包括数据格式、数据编码、数据质量标准等,这有助于实现不同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交换,如统一行政区划代码标准,使各个部门在涉及地域相关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时能够准确对接。
(二)数据共享与开放
1、共享机制
构建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按照共享属性将数据分为无条件共享、有条件共享和不予共享三类,对于无条件共享的数据,如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应在平台上公开共享;对于有条件共享的数据,如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的数据,应在满足一定条件和审批程序后共享。
2、开放策略
推动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制定开放目录和开放计划,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利用开放的政务数据进行创新创业,气象部门开放气象数据,有助于农业企业根据气象信息合理安排种植计划,互联网企业开发气象相关的增值服务。
(三)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安全保障措施
建立政务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备份恢复等技术手段,对重要政务数据进行分类分级保护,确保数据在采集、存储、共享、开放等各个环节的安全。
2、隐私保护原则
在政务数据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守隐私保护法律法规,采用匿名化、脱敏处理等技术手段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如在人口普查数据使用中,对涉及个人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后再进行统计分析和共享。
三、政务数据管理的实施保障
(一)组织领导
成立国家政务数据管理领导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政务数据管理工作,明确各部门在政务数据管理中的职责,建立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
(二)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引进政务数据管理专业人才,包括数据分析师、数据工程师、数据安全专家等,通过培训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数据管理意识和技能水平。
(三)监督考核
建立政务数据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对各部门的数据采集、共享、安全等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将政务数据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国家政务数据管理办法的实施将全面提升政务数据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政务数据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