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合与育人实践》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大数据挖掘技术日益成为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大数据挖掘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其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大数据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一)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
大数据挖掘本身就是一门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学科,从数据收集、清洗到算法设计、模型构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大数据挖掘领域的经典案例,如谷歌利用大数据预测流感趋势,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如何在海量数据中寻找规律,如何不断尝试新的算法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这种探索过程体现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鼓励学生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秉持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不怕失败。
(二)社会责任与数据伦理
大数据挖掘涉及大量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的使用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Facebook曾因数据泄露事件引发全球关注,在课程中,可以讨论数据隐私保护、数据使用的合法性等问题,让学生明白,作为大数据挖掘的从业者,他们肩负着保护用户权益的社会责任,强调数据不能被滥用,任何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和应用都应该在合法、道德的框架内进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辩证思维与看待数据的客观性
大数据虽然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数据并非绝对准确和全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因数据偏差导致错误结论的案例,如某些市场调研数据因样本选取不合理而得出误导性的结果,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看待数据,既要认识到大数据挖掘的强大力量,也要意识到数据的局限性,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读数据时,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盲目迷信数据,从而形成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如前文所述,通过大量实际案例来贯穿思政教育,在讲解大数据挖掘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时,可以讲述医疗数据挖掘如何提高疾病诊断效率,但同时也面临着患者数据保护的挑战,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涉及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思政教育的内涵。
(二)小组讨论法
针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如大数据在广告精准推送中的用户隐私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技术角度、用户角度、企业角度等,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数据伦理等思政内容的理解,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三)项目驱动法
在课程项目中,要求学生在完成大数据挖掘任务的同时,考虑项目的社会影响和伦理要求,在一个关于城市交通流量大数据挖掘的项目中,学生除了要构建有效的预测模型外,还要思考如何保护市民的出行数据隐私,以及如何利用挖掘结果更好地服务城市交通规划,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四、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
(一)多元化考核指标
除了传统的对大数据挖掘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增加对思政内容的考核指标,在作业和项目中,考察学生对数据伦理问题的处理方式、对社会责任的理解程度等,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如何在大数据挖掘中促进社会公平”,来评价学生的思政素养。
(二)过程性评价
注重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政表现的评价,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观点表达,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等,这种过程性评价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收获,而不仅仅是依靠期末考试的一次性评价。
五、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大数据挖掘课程,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在科学精神、社会责任、辩证思维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成为既有技术能力又有良好品德修养的复合型人才。
(二)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强调数据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大数据挖掘人才,能够推动整个大数据行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他们在工作中会更加注重数据的合法使用和社会影响,有助于提升大数据挖掘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认可度和公信力。
(三)响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
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大数据挖掘人才,符合国家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战略需求,这些人才将在国家的数字化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六、结论
大数据挖掘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能够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大数据挖掘专业人才,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