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题目类型全解析》
在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混合运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的组合,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三年级上册常见的混合运算题目类型。
一、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1、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 3×5 + 4,这道题先算乘法3×5 = 15,再算加法15+4 = 19,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同样的,乘减混合运算如4×6 - 7,先算乘法4×6 = 24,再算减法24 - 7=17。
-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可能是这样的:小明去买文具,一支铅笔3元,他买了5支铅笔,又买了一个4元的笔记本,一共花多少钱?这里就是3×5+4的实际应用,先算出铅笔的总价,再加上笔记本的价格。
2、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 20÷4+3,先算除法20÷4 = 5,再算加法5+3 = 8,除减混合运算像18÷3 - 2,先进行除法运算18÷3 = 6,再算减法6 - 2 = 4,这类题目旨在让学生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时,先算除法的运算顺序,有20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的苹果数再加上3个额外的小橘子,一共有多少个水果?这就对应着20÷4+3的运算逻辑。
二、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1、小括号在算式中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 (3 + 2)×4,按照运算顺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内容,先算3+2 = 5,再算5×4 = 20,如果没有括号,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就会先算2×4 = 8,再算3+8 = 11,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 再如(10 - 4)÷2,先算括号里的10 - 4 = 6,再算6÷2 = 3,在实际问题中,比如妈妈有10元钱,买东西花了4元,剩下的钱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多少钱?这里就需要先算出剩下的钱,也就是用括号先计算10 - 4,再进行除法运算。
2、含有多层括号的混合运算(三年级上册较少涉及较复杂的多层括号,但简单的可以初步接触)
- 像[(5+3)×2 - 4]÷4这样的题目,先算小括号里的5+3 = 8,再算中括号里的8×2 = 16,16 - 4 = 12,最后算括号外面的除法12÷4 = 3,这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复杂运算顺序的概念。
三、解决问题中的混合运算
1、购物问题
- 一个书包50元,一支钢笔8元,小明买了一个书包和3支钢笔,一共花了多少钱?算式为50+8×3,先算乘法8×3 = 24,再算加法50+24 = 74元。
- 或者是妈妈带了100元去购物,买了2个30元的玩具,剩下的钱买笔记本,每个笔记本5元,可以买几本笔记本?算式为(100 - 30×2)÷5,先算括号里的乘法30×2 = 60,再算括号里的减法100 - 60 = 40,最后算除法40÷5 = 8本。
2、工程问题(简单版适合三年级)
- 如:工人叔叔要修一条路,每天修8米,修了5天,还剩下12米没修,这条路一共有多长?算式为8×5+12,先算乘法8×5 = 40,再算加法40+12 = 52米。
- 或者是一项工程,甲队每天做10个任务,乙队每天做8个任务,两队合作3天后,还剩下5个任务,这项工程一共有多少个任务?算式为(10 + 8)×3+5,先算括号里的10+8 = 18,再算乘法18×3 = 54,最后算加法54+5 = 59个任务。
四、数字组合的混合运算
1、简单的数字组合
- 用2、3、4、6这四个数字,通过混合运算得到结果为24,可以有这样的算式:(6×4)×(3 - 2)=24或者6×(4×(3 - 2)) = 24等,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锻炼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和混合运算规则的灵活运用能力。
2、给定结果求算式
- 如结果为18,用3、6、2这几个数字组成混合运算算式,可以是3×6 = 18或者(6×3)×(2÷2)=18等,这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数字和目标结果,合理安排运算顺序和选择运算符号。
三年级上册的混合运算题目类型丰富多样,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题目的学习和练习,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规则,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更复杂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