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务应用在政府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务应用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信息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为加强政务应用安全管理,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我国发布了《政务应用安全管理新规》(以下简称《新规》),本文将从《新规》的主要内容、实施意义以及如何落实等方面进行解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明确政务应用安全责任主体
《新规》明确指出,政务应用安全管理责任主体为政务应用建设单位、运营单位和使用单位,各责任主体应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政务应用安全稳定运行。
2、强化政务应用安全评估
《新规》要求,政务应用在上线前必须进行安全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安全风险、安全防护措施等,安全评估不合格的政务应用不得上线运行。
3、规范政务应用安全检测
《新规》规定,政务应用上线后,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测,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安全检测不合格的政务应用,应立即停运并进行整改。
4、严格政务应用安全等级保护
《新规》要求,政务应用应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进行等级划分和防护,各级政务应用应根据安全等级,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5、加强政务应用安全信息共享
《新规》强调,政务应用安全信息应实现跨部门、跨地区共享,提高信息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新规》的实施意义
1、提高政务应用安全水平
《新规》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政务应用安全水平,降低信息安全风险,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2、优化政务服务体系
通过加强政务应用安全管理,提高政务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3、促进政务信息化发展
《新规》的实施,将推动政务信息化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如何落实《新规》
1、加强宣传培训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新规》的宣传力度,提高政务应用安全意识,对政务应用建设单位、运营单位和使用单位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新规》的相关要求。
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政务应用建设单位、运营单位和使用单位应根据《新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加强安全评估和检测
政务应用上线前,必须进行安全评估,评估不合格的不得上线,上线后,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测,确保政务应用安全稳定运行。
4、推进安全等级保护
政务应用应根据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进行等级划分和防护,各级政务应用应按照安全等级要求,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5、建立安全信息共享机制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建立政务应用安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信息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政务应用安全管理新规》的出台,对于加强政务应用安全管理,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新规》,共同筑牢数字防线,守护国家信息安全。
标签: #政务应用安全管理新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