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我国《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中灾难恢复级别解析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政府和社会运行的关键支撑,各种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网络攻击等突发事件可能导致重要信息系统的故障或损坏,给业务运营带来严重影响,为了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抗灾能力和恢复能力,我国制定了《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GB/T 20988-2007),将灾难恢复分成了不同的级别,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级别及其特点。
二、灾难恢复级别定义
根据《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灾难恢复级别是指根据信息系统在遭受灾难后所需的恢复时间和恢复点目标(RPO),将灾难恢复过程划分为不同的等级,RPO 是指在灾难发生后,允许丢失的数据量,即从备份中恢复到灾难发生时刻的数据量。
三、灾难恢复级别划分
1、第 1 级: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
- 恢复时间目标(RTO):小于等于 1 小时。
- 恢复点目标(RPO):小于等于 1 小时。
- 特点:本地备份与恢复,适用于对数据恢复时间要求较高,但对数据丢失容忍度较低的业务,通常采用磁带备份或磁盘备份等方式,将数据备份到本地存储设备中,在灾难发生后,通过本地恢复操作将数据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2、第 2 级:异地数据备份与恢复
- 恢复时间目标(RTO):小于等于 2 小时。
- 恢复点目标(RPO):小于等于 2 小时。
- 特点:异地备份与恢复,适用于对数据恢复时间要求较高,且对数据丢失容忍度也较高的业务,通常采用磁带备份或磁盘备份等方式,将数据备份到异地存储设备中,在灾难发生后,通过异地恢复操作将数据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3、第 3 级:数据零丢失和远程集群支持
- 恢复时间目标(RTO):小于等于 4 小时。
- 恢复点目标(RPO):小于等于 0 小时。
- 特点:数据零丢失和远程集群支持,适用于对数据恢复时间要求较高,且对数据丢失容忍度极低的业务,通常采用磁盘阵列、存储区域网络(SAN)等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备份和恢复,采用远程集群技术,将业务系统部署在异地的集群中,确保在灾难发生后能够快速切换到备用系统。
4、第 4 级:数据零丢失和实时数据复制
- 恢复时间目标(RTO):小于等于 2 小时。
- 恢复点目标(RPO):小于等于 0 小时。
- 特点:数据零丢失和实时数据复制,适用于对数据恢复时间要求非常高,且对数据丢失容忍度极低的业务,通常采用磁盘阵列、存储区域网络(SAN)等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备份和恢复,采用实时数据复制技术,将数据实时同步到异地的数据中心,确保在灾难发生后能够快速切换到备用系统。
5、第 5 级:数据零丢失和异地容灾切换
- 恢复时间目标(RTO):小于等于 1 小时。
- 恢复点目标(RPO):小于等于 0 小时。
- 特点:数据零丢失和异地容灾切换,适用于对数据恢复时间要求极高,且对数据丢失容忍度极低的业务,通常采用磁盘阵列、存储区域网络(SAN)等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备份和恢复,采用异地容灾切换技术,将业务系统在异地的数据中心进行切换,确保在灾难发生后能够快速恢复业务运行。
四、灾难恢复级别选择
在选择灾难恢复级别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业务重要性:业务的重要性越高,需要选择的灾难恢复级别越高。
2、数据恢复时间要求:数据恢复时间要求越高,需要选择的灾难恢复级别越高。
3、数据丢失容忍度:数据丢失容忍度越低,需要选择的灾难恢复级别越高。
4、预算:灾难恢复级别越高,成本也越高,需要在预算范围内选择合适的灾难恢复级别。
五、结论
灾难恢复是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将灾难恢复分成了不同的级别,企业和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灾难恢复级别,通过合理的灾难恢复规划和实施,可以提高重要信息系统的抗灾能力和恢复能力,保障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