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全解析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本文详细阐述了静脉输液的主要并发症,包括发热反应、循环负荷过重、静脉炎、空气栓塞等,并针对每种并发症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静脉输液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保障患者输液安全和治疗效果。
一、引言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具有起效快、剂量准确、便于抢救等优点,由于操作不当、患者个体差异、药物因素等多种原因,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了解静脉输液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静脉输液的主要并发症
(一)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由于输入致热物质引起,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体温在 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 40℃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循环负荷过重
又称急性肺水肿,是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引起,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可导致休克。
(三)静脉炎
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导管时间过长,可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出现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四)空气栓塞
是由于空气进入静脉,形成气栓,随血流到达肺动脉分支,阻塞小血管,引起严重的循环障碍,患者感到胸部异常不适或有胸骨后疼痛,随即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的发绀,并伴有濒死感。
(五)穿刺部位感染
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预防穿刺部位感染的关键,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或穿刺部位未得到妥善护理,可能会导致细菌感染,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
(六)药物外渗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输液过程中药物渗出到血管外,可引起局部组织肿胀、疼痛、甚至坏死。
三、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处理措施
(一)发热反应
1、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静脉通路,更换输液器和溶液。
2、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根据病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3、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地塞米松等。
4、对高热患者,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二)循环负荷过重
1、立即停止输液,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
2、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 6-8L/min。
3、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如吗啡、哌替啶等,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呼吸困难。
4、给予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以减轻心脏负担。
5、必要时,可给予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以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三)静脉炎
1、立即停止在此部位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
2、局部用 50%硫酸镁或 95%乙醇溶液湿敷,每日 2 次,每次 20-30 分钟。
3、超短波理疗,每日 1 次,每次 15-20 分钟。
4、如合并感染,可给予抗生素治疗。
5、中药外敷,如如意金黄散等。
(四)空气栓塞
1、立即停止输液,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位,使空气进入右心室,避开肺动脉入口。
2、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3、有条件时,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五)穿刺部位感染
1、局部用碘伏消毒,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2、如有红肿、疼痛等症状,可给予抗生素软膏涂抹。
3、若感染严重,应拔除导管,并将导管尖端送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六)药物外渗
1、立即停止输液,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部位。
2、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如高渗性药物外渗,可给予冷敷;刺激性药物外渗,可给予热敷;化疗药物外渗,可给予局部封闭等。
3、抬高患肢,促进渗出液的吸收。
4、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有红肿、疼痛、水泡等症状,应及时处理。
四、结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但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的操作技术,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以确保患者输液安全和治疗效果,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注意保护穿刺部位,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