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合格性考试物理知识点汇总
一、运动的描述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
3、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4、位移: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5、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6、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匀变速直线运动: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
2、速度公式:$v=v_0+at$
3、位移公式:$x=v_0t+\frac{1}{2}at^2$
4、速度位移公式:$v^2-v_0^2=2ax$
5、平均速度公式:$\overline{v}=\frac{v_0+v}{2}$
6、中间时刻速度公式:$v_{\frac{t}{2}}=\frac{v_0+v}{2}$
7、中间位置速度公式:$v_{\frac{x}{2}}=\sqrt{\frac{v_0^2+v^2}{2}}$
8、位移差公式:$\Delta x=aT^2$
三、相互作用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4、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5、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6、共点力的平衡: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四、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五、机械能守恒定律
1、功:力与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
2、功率: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3、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4、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5、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6、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六、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2、平抛运动: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3、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
4、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
5、向心加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
七、万有引力与航天
1、开普勒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2、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_1$和$m_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3、环绕速度:卫星绕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
4、第一宇宙速度: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5、第二宇宙速度: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6、第三宇宙速度: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八、电场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2、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3、元电荷:最小的电荷量,用$e$表示,$e=1.60\times10^{-19}C$。
4、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5、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和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表达式为$F=k\frac{q_1q_2}{r^2}$,k$为静电力常量。
6、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静电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表达式为$E=\frac{F}{q}$,电场强度是矢量,方向与正电荷在该点所受静电力的方向相同。
7、电场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中各点的强弱及方向而画出的一簇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曲线的疏密表示电场的强弱。
8、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处处相同的电场。
9、电势: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表达式为$\varphi=\frac{E_p}{q}$,电势是标量,有正负之分。
10、电势能: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电势能的大小与电荷的电荷量及电荷所在位置的电势有关。
11、电势差:电场中两点间电势的差值,也叫电压,表达式为$U_{AB}=\varphi_A-\varphi_B$。
12、电场力做功: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功,与电荷的电荷量及两点间的电势差有关,表达式为$W_{AB}=qU_{AB}$。
九、恒定电流
1、电源: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电动势: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把正电荷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与移送的电荷量的比值,表达式为$E=\frac{W}{q}$,电动势是标量,单位是伏特(V)。
3、内阻:电源内部的电阻。
4、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表达式为$I=\frac{U}{R}$。
5、电阻定律:导体的电阻$R$跟它的长度$l$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还跟导体的材料有关,表达式为$R=\rho\frac{l}{S}$,\rho$为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
6、电功:电流在一段电路中所做的功,表达式为$W=UIt$。
7、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达式为$P=UI$。
8、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表达式为$Q=I^2Rt$。
9、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里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表达式为$I=\frac{E}{R+r}$。
10、路端电压:外电路两端的电压,表达式为$U=E-Ir$。
十、磁场
1、磁现象:磁性、磁极、磁场、磁感线等。
2、磁感应强度: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表达式为$B=\frac{F}{IL}$,F$为垂直于磁场方向放置的一小段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I$为导线中的电流,$L$为导线的长度。
3、磁感线:在磁场中画出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相同。
4、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表达式为$F=BIL$,B$为磁感应强度,$I$为电流,$L$为导线的长度,$F$的方向垂直于$B$和$I$所决定的平面。
5、洛伦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表达式为$F=qvB$,q$为电荷量,$v$为电荷的运动速度,$B$为磁感应强度,$F$的方向垂直于$B$和$v$所决定的平面。
6、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运动周期$T=\frac{2\pi m}{qB}$。
十一、电磁感应
1、磁通量:穿过某一面积的磁感线的条数,表达式为$\Phi=BS$,B$为磁感应强度,$S$为面积。
2、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
3、感应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
4、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5、右手定则:伸开右手,使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并使拇指指向导体运动的方向,这时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
6、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表达式为$E=n\frac{\Delta\Phi}{\Delta t}$,n$为线圈匝数。
7、自感现象: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8、自感电动势:在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9、日光灯:利用自感现象工作的照明灯具。
十二、交变电流
1、交变电流: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2、正弦交变电流: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变电流。
3、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e=E_m\sin\omega t$,$i=I_m\sin\omega t$,$u=U_m\sin\omega t$,E_m$、$I_m$、$U_m$分别为电动势、电流、电压的最大值,$\omega$为角速度,$t$为时间。
4、正弦交变电流的图像:描述正弦交变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5、交变电流的有效值:让交流和直流通过相同阻值的电阻,如果它们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等,就把这个直流的数值叫做这个交流的有效值。
6、变压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设备,用于改变交流电压。
7、远距离输电:采用高压输电可以减少输电线上的电能损失。
十三、光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折射率: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表达式为$n=\frac{\sin\theta_1}{\sin\theta_2}$,\theta_1$为入射角,$\theta_2$为折射角。
3、全反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的现象。
4、光的干涉: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情况相同的光波相叠加,某些区域的光得到加强,某些区域的光得到减弱,从而出现明暗相间条纹的现象。
5、光的衍射:光离开直线路径绕到障碍物阴影里的现象。
6、光的偏振:横波只沿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波的偏振。
7、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交替产生,由近及远地传播,形成电磁波。
8、电磁波谱:按电磁波的波长或频率大小的顺序把它们排列成谱。
9、相对论:爱因斯坦提出的关于时间、空间和引力的理论。
十四、近代物理初步
1、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
2、光子:光不仅在发射和吸收时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而且光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这些能量子称为光子。
3、光电效应方程:$h\nu=W_0+\frac{1}{2}mv^2$,h\nu$为光子的能量,$W_0$为逸出功,$\frac{1}{2}mv^2$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4、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而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
5、玻尔理论: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6、氢原子光谱:氢原子光谱是线状谱。
7、天然放射现象: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
8、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
9、核力:原子核内部,核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很强的相互作用力。
10、核反应: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
11、重核裂变: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原子核的过程。
12、链式反应:在重核裂变的过程中,能够使重核不断地裂变下去,形成链式反应。
13、核聚变: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的过程。
是高中合格性考试物理知识点的汇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