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步骤
水准测量是测量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用于确定地面点的高程,本文详细介绍了水准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步骤,包括数据记录、高差计算、误差分析、平差计算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和步骤进行水准测量数据处理,为工程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提供了参考。
一、引言
水准测量是一种通过测量两点之间的高差来确定地面点高程的方法,它是测量学中的基础工作之一,广泛应用于地形测绘、工程建设、城市规划等领域,在进行水准测量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测量数据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对水准测量数据进行处理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的高程依据。
二、水准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步骤
(一)数据记录
在进行水准测量时,需要使用水准仪和水准尺等仪器,按照一定的路线和方法进行测量,测量数据包括后视点高程、前视点高程、高差等,在记录数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记录数据应清晰、准确,不得涂改。
2、记录数据应包括测量日期、时间、天气、仪器型号、观测者等信息。
3、对于每一个测量点,应记录后视点高程、前视点高程和高差。
(二)高差计算
根据测量数据,可以计算出每两个测量点之间的高差,高差的计算公式为:
高差 = 后视点高程 - 前视点高程
在计算高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高差的符号应根据后视点和前视点的位置关系来确定,如果后视点高于前视点,则高差为正;如果后视点低于前视点,则高差为负。
2、高差的计算应精确到 0.1mm。
(三)误差分析
在水准测量中,由于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数据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误差分析,以评估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误差分析的方法包括:
1、仪器误差分析:包括水准仪的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水准尺的零点误差等。
2、观测误差分析:包括读数误差、照准误差、气泡居中误差等。
3、外界环境误差分析:包括大气折光误差、温度变化误差等。
(四)平差计算
为了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平差计算的方法包括:
1、条件平差:根据测量数据之间的条件关系,建立条件方程,然后通过求解条件方程来确定未知点的高程。
2、间接平差:根据测量数据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误差方程,然后通过求解误差方程来确定未知点的高程。
三、实际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水准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步骤,下面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一)案例背景
某工程需要进行水准测量,测量路线如图 1 所示,测量数据见表 1。
(二)数据处理
1、数据记录
根据测量数据,将其记录在表 2 中。
2、高差计算
根据表 2 中的数据,计算出每两个测量点之间的高差,见表 3。
3、误差分析
(1)仪器误差分析
水准仪的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的误差为:
$i=\frac{a-b}{L}\times100\%$
$a$为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在望远镜一端的高差,$b$为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在水准尺一端的高差,$L$为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在望远镜一端的距离。
根据水准仪的检定证书,该水准仪的$i$值为$0.15mm/km$,在本次测量中,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在望远镜一端的距离为$100m$,则$i$值为:
$i=\frac{0.15}{1000}\times100\%=0.015\%$
由于$i$值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水准尺的零点误差为:
$\Delta h=k\times l$
$k$为水准尺的分划值,$l$为水准尺的零点误差。
根据水准尺的检定证书,该水准尺的$k$值为$1mm$,零点误差为$0.1mm$,则水准尺的零点误差为:
$\Delta h=1\times0.1=0.1mm$
由于水准尺的零点误差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2)观测误差分析
读数误差为:
$\Delta m=\pm0.1mm$
照准误差为:
$\Delta n=\pm6\sqrt{V}$
$V$为照准目标的中丝读数。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每一个测量点的照准误差,见表 4。
气泡居中误差为:
$\Delta p=\pm0.1mm$
(3)外界环境误差分析
大气折光误差为:
$\Delta R=0.43\times\frac{H}{S}$
$H$为两点之间的高差,$S$为两点之间的距离。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每两个测量点之间的大气折光误差,见表 5。
温度变化误差为:
$\Delta T=0.011\times(t-t_{0})$
$t$为测量时的温度,$t_{0}$为标准温度。
根据测量时的温度,计算出温度变化误差,见表 6。
4、平差计算
(1)条件平差
根据测量数据之间的条件关系,建立条件方程,然后通过求解条件方程来确定未知点的高程。
条件方程为:
$H_{A}+h_{1}+h_{2}+h_{3}+h_{4}+h_{5}=H_{B}$
$H_{A}$为后视点$A$的高程,$H_{B}$为前视点$B$的高程,$h_{1}$、$h_{2}$、$h_{3}$、$h_{4}$、$h_{5}$为各段高差。
将测量数据代入条件方程,得到:
$100.000+1.234+2.345+3.456+4.567+5.678=117.380$
由于条件方程的左边等于右边,所以测量数据满足条件关系。
通过求解条件方程,得到未知点的高程为:
$H_{1}=101.234m$
$H_{2}=103.579m$
$H_{3}=107.035m$
$H_{4}=110.491m$
$H_{5}=115.168m$
(2)间接平差
根据测量数据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误差方程,然后通过求解误差方程来确定未知点的高程。
误差方程为:
$v_{1}=h_{1}-(H_{A}-H_{1})$
$v_{2}=h_{2}-(H_{1}-H_{2})$
$v_{3}=h_{3}-(H_{2}-H_{3})$
$v_{4}=h_{4}-(H_{3}-H_{4})$
$v_{5}=h_{5}-(H_{4}-H_{5})$
$v_{1}$、$v_{2}$、$v_{3}$、$v_{4}$、$v_{5}$为各段高差的改正数,$H_{A}$为后视点$A$的高程,$H_{1}$、$H_{2}$、$H_{3}$、$H_{4}$、$H_{5}$为各未知点的高程。
将测量数据代入误差方程,得到:
$v_{1}=1.234-(100.000-H_{1})$
$v_{2}=2.345-(H_{1}-H_{2})$
$v_{3}=3.456-(H_{2}-H_{3})$
$v_{4}=4.567-(H_{3}-H_{4})$
$v_{5}=5.678-(H_{4}-H_{5})$
将误差方程写成矩阵形式,得到:
$V=Bx+l$
$V$为高差改正数向量,$B$为误差方程系数矩阵,$x$为未知点高程向量,$l$为观测高差向量。
将误差方程系数矩阵$B$、观测高差向量$l$代入上式,得到:
$V=\begin{bmatrix}1&-1&0&0&0\\-1&2&-1&0&0\\0&-1&3&-1&0\\0&0&-1&4&-1\\0&0&0&-1&5\end{bmatrix}\begin{bmatrix}H_{1}\\H_{2}\\H_{3}\\H_{4}\\H_{5}\end{bmatrix}+\begin{bmatrix}1.234\\2.345\\3.456\\4.567\\5.678\end{bmatrix}$
通过求解误差方程,得到未知点的高程为:
$H_{1}=101.234m$
$H_{2}=103.579m$
$H_{3}=107.035m$
$H_{4}=110.491m$
$H_{5}=115.168m$
四、结论
水准测量是测量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用于确定地面点的高程,本文详细介绍了水准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步骤,包括数据记录、高差计算、误差分析、平差计算等,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和步骤进行水准测量数据处理,为工程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提供了参考,在进行水准测量数据处理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要对测量数据进行误差分析,以评估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