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风险审查办法
一、引言
合规风险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它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法律制裁、声誉损失、经济损失等严重后果,为了有效管理合规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其中合规风险审查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本办法旨在规范企业的合规风险审查工作,提高合规风险审查的质量和效率,保障企业的合法合规运营。
二、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以及所属子公司的合规风险审查工作。
三、职责分工
(一)合规管理部门
1、负责制定和完善合规风险审查办法。
2、组织开展合规风险审查工作。
3、对合规风险审查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4、协调处理合规风险审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业务部门
1、负责本部门业务活动的合规风险自查工作。
2、配合合规管理部门开展合规风险审查工作。
3、对合规管理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落实。
(三)其他相关部门
1、协助合规管理部门开展合规风险审查工作。
2、提供与合规风险审查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四、审查内容
(一)法律法规合规性审查
1、审查企业的业务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2、审查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3、对法律法规的变化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企业的业务活动和内部管理制度。
(二)监管政策合规性审查
1、审查企业的业务活动是否符合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要求。
2、审查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否符合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
3、关注监管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业务活动和内部管理制度。
(三)合同合规性审查
1、审查合同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
2、审查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3、审查合同的条款是否明确、具体、可操作。
4、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项目合规性审查
1、审查项目的立项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2、审查项目的实施方案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3、审查项目的风险评估是否全面、准确。
4、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五)其他合规性审查
1、审查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
2、审查企业的环境保护情况。
3、审查企业的劳动用工情况。
4、审查企业的反腐败情况。
五、审查程序
(一)提出审查申请
业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认为其业务活动或内部管理制度存在合规风险,需要进行审查的,应向合规管理部门提出审查申请。
(二)制定审查计划
合规管理部门收到审查申请后,应根据审查内容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审查计划,审查计划应包括审查的范围、重点、方法、时间安排等。
(三)开展审查工作
合规管理部门应按照审查计划,组织开展审查工作,审查工作可以采取查阅资料、现场检查、访谈等方式进行。
(四)形成审查报告
合规管理部门应根据审查工作的结果,形成审查报告,审查报告应包括审查的基本情况、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整改意见等。
(五)征求意见
审查报告应征求业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业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书面意见。
(六)审核批准
合规管理部门应根据业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对审查报告进行审核和修改,审核通过后,报企业领导批准。
(七)整改落实
业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应按照审查报告提出的整改意见,及时进行整改落实,整改落实情况应及时向合规管理部门反馈。
六、审查结果运用
(一)作为企业内部考核的依据
合规风险审查结果应作为企业内部考核的依据之一,对业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和考核。
(二)作为企业决策的参考
合规风险审查结果应作为企业决策的参考之一,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依据。
(三)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
合规风险审查结果应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一,为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供支持。
七、监督检查
(一)合规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合规风险审查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审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合规管理部门应及时发现和纠正审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审查工作流程和方法。
(三)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八、附则
(一)本办法由合规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二)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