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成为企业、组织和个人重要的资产,在享受数据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完整和合规,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制定了《数据保管专门规定》,旨在规范数据保管行为,保障数据安全,本文将全方位解读《数据保管专门规定》,并提供实施指南,以帮助企业、组织和个人更好地履行数据保管责任。
1、数据分类
根据《数据保管专门规定》,数据分为以下四类:
(1)一般数据:指不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数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重要数据:指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数据。
(3)核心数据:指对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数据。
(4)敏感数据:指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方面的数据。
2、数据保管责任
(1)企业、组织和个人应建立健全数据保管制度,明确数据保管责任。
(2)数据保管责任人应具备相应的数据保管能力,确保数据安全。
(3)数据保管责任人应定期对数据进行检查、备份和恢复,确保数据完整性。
3、数据保管措施
(1)物理安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数据被非法复制、窃取、泄露、篡改、销毁等。
(2)网络安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防止网络攻击、病毒、恶意软件等对数据安全造成威胁。
(3)访问控制:对数据访问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数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4)备份与恢复: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确保在数据丢失、损坏等情况下能够及时恢复。
(5)数据销毁:在数据不再需要时,按照规定进行销毁,防止数据泄露。
4、数据保管期限
根据《数据保管专门规定》,不同类型的数据保管期限如下:
(1)一般数据:自数据生成之日起,保管期限不少于5年。
(2)重要数据:自数据生成之日起,保管期限不少于10年。
(3)核心数据:自数据生成之日起,保管期限不少于15年。
(4)敏感数据:自数据生成之日起,保管期限不少于20年。
实施指南
1、建立数据保管制度
企业、组织和个人应根据《数据保管专门规定》制定数据保管制度,明确数据保管责任、措施、期限等。
2、加强人员培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对数据保管责任人进行培训,提高其数据保管意识和能力。
3、实施数据安全措施
按照《数据保管专门规定》要求,采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访问控制、备份与恢复、数据销毁等数据安全措施。
4、定期检查与评估
定期对数据保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数据安全。
5、持续改进
根据检查和评估结果,持续改进数据保管工作,提高数据保管水平。
《数据保管专门规定》的出台,为我国数据保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企业、组织和个人应认真履行数据保管责任,确保数据安全,通过实施上述指南,相信大家能够更好地履行数据保管义务,为我国数据安全事业贡献力量。
标签: #数据保管的专门规定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