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输液不畅
1、现象:患者输液过程中,液体流速缓慢或停滞。
2、原因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针头未完全进入血管:护士在穿刺时未将针头完全送入血管,导致液体无法顺利流入血管。
(2)针头位置不当:针头斜面未与血管壁紧密贴合,造成液体流动受阻。
(3)输液器或针头损坏:输液器或针头存在裂痕、磨损等问题,影响液体流速。
3、排除方法:
(1)重新穿刺:护士应重新选择合适的血管进行穿刺,确保针头完全进入血管。
(2)调整针头位置:护士应调整针头斜面,使其与血管壁紧密贴合。
(3)更换输液器或针头:若输液器或针头存在损坏,应及时更换。
液体外渗
1、现象:患者输液过程中,液体渗出至血管外。
2、原因分析:
(1)针头位置不当:针头斜面未与血管壁紧密贴合,导致液体渗出。
(2)输液速度过快:液体流速过快,血管壁承受压力过大,引起液体外渗。
(3)患者血管脆弱:患者血管壁薄弱,易发生液体外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排除方法:
(1)调整针头位置:护士应调整针头斜面,使其与血管壁紧密贴合。
(2)调整输液速度: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降低输液速度。
(3)更换血管:若患者血管脆弱,应选择其他血管进行穿刺。
空气栓塞
1、现象:患者输液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2、原因分析:
(1)输液器未排尽空气:输液器内残留空气,随液体流入血管。
(2)针头脱出血管:针头脱出血管,空气进入血管。
(3)输液过程中操作不当: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如拔针、更换输液器等,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排除方法:
(1)排尽输液器空气:护士在操作前应确保输液器内无空气。
(2)确保针头位置正确:护士在穿刺过程中,应确保针头完全进入血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空气进入血管。
药液外渗
1、现象:患者输液过程中,药液渗出至血管外。
2、原因分析:
(1)药液刺激性较强:某些药物刺激性较强,导致血管壁受损,引起药液外渗。
(2)输液时间过长:长时间输液,药物浓度逐渐增加,增加血管壁受损风险。
(3)患者血管脆弱:患者血管壁薄弱,易发生药液外渗。
3、排除方法:
(1)选择刺激性较弱的药物:护士在为患者选择药物时,应尽量选择刺激性较弱的药物。
(2)缩短输液时间:根据患者病情,适当缩短输液时间。
(3)更换血管:若患者血管脆弱,应选择其他血管进行穿刺。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类输液故障的排除方法,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地接受治疗。
标签: #各种输液故障的排除方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