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标题页
静脉输液并发症应急处理
幻灯片 2:目录
1、静脉输液的目的和原理
2、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
3、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应急处理方法
4、预防静脉输液并发症的措施
5、结论
幻灯片 3:静脉输液的目的和原理
- 目的: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治疗方法,其目的包括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供给营养物质、输入药物治疗疾病等。
- 原理: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当液体输入静脉后,通过静脉回流进入心脏,再由心脏泵入全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幻灯片 4: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
- 发热反应: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由于输入致热物质引起,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体温在 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 40℃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症状。
- 循环负荷过重反应:又称急性肺水肿,是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引起,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可引起休克。
- 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导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 空气栓塞:是由于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等情况下,导致空气进入静脉,形成气栓,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血管吸收,因而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机体严重缺氧而死亡。
-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幻灯片 5: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应急处理方法
- 发热反应:
- 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
- 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等。
- 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地塞米松等。
- 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做细菌培养,以查明原因。
- 对高热患者,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 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 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
- 协助患者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 6~8L/min,以提高肺泡内压力,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湿化瓶内加入 20%~30%的乙醇溶液,以降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气体交换。
- 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等药物,以扩张周围血管,加速液体排出,减轻心脏负担。
-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加压四肢,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仍可通过,每 5~10 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止血带。
- 静脉炎:
- 立即停止在此部位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 50%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 2 次,每次 20 分钟。
- 超短波理疗,每日 1 次,每次 15~20 分钟。
- 中药外敷,如如意金黄散、仙人掌等。
- 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 空气栓塞:
- 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
- 让患者取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以便气体能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舒缩,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
-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 有条件时,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幻灯片 6:预防静脉输液并发症的措施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感染。
- 对长期输液的患者,要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穿刺。
- 输液前,要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
- 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 调节输液速度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药物性质等因素来决定,避免过快或过慢。
- 对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要充分稀释后再应用,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输液的目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幻灯片 7:结论
静脉输液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的操作技术和并发症的应急处理方法,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