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数据备份执行标准
数据是企业和组织的重要资产,它包含了各种业务信息、客户数据、财务记录等,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数据备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本标准旨在规范数据备份的流程和操作,确保备份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数据备份的企业和组织,包括但不限于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政府部门等。
参考标准
本标准参考了以下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1、GB/T 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2、GB/T 25070-2019:信息安全技术 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
3、GB/T 28878-2012: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4、GB/T 30678-2014: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数据备份与恢复规范
5、ISO 27001:201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
6、ISO 22301:2012: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 要求
术语和定义
1、数据备份:为防止系统出现操作失误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部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它的存储介质的过程。
2、备份策略:为实现备份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步骤,包括备份频率、备份时间、备份介质、备份数据保留时间等。
3、备份介质:用于存储备份数据的物理设备,如磁带、磁盘、光盘等。
4、恢复时间目标(RTO):在灾难发生后,从备份中恢复数据所需的最长时间。
5、恢复点目标(RPO):在灾难发生后,允许丢失的数据量。
6、异地备份:将备份数据存储在与生产环境不同的地理位置的存储介质中,以防止本地灾难导致数据丢失。
备份策略
1、备份频率: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更新频率,确定备份的频率,关键业务数据应该每天备份,非关键业务数据可以每周或每月备份一次。
2、备份时间:选择在业务低峰期进行备份,以减少备份对业务系统的影响,备份时间应该尽量短,以确保备份数据的及时性。
3、备份介质:根据备份数据的大小和保存期限,选择合适的备份介质,大量的历史数据可以存储在磁带库中,而近期的重要数据可以存储在磁盘阵列中。
4、备份数据保留时间: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法规要求,确定备份数据的保留时间,关键业务数据应该保留至少 7 天,非关键业务数据可以保留至少 30 天。
备份流程
1、备份计划制定:根据备份策略,制定详细的备份计划,包括备份时间、备份介质、备份数据保留时间等。
2、备份环境准备:准备好备份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包括备份服务器、备份介质、备份软件等。
3、数据备份:按照备份计划,使用备份软件将数据备份到指定的备份介质中。
4、备份数据验证:在备份完成后,对备份数据进行验证,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5、备份数据存储:将验证通过的备份数据存储到指定的存储位置,如磁带库、磁盘阵列等。
6、备份数据恢复测试:定期进行备份数据恢复测试,确保备份数据在需要时能够正常恢复。
备份设备管理
1、备份设备选型:根据备份数据的大小和保存期限,选择合适的备份设备,如磁带库、磁盘阵列等。
2、备份设备维护:定期对备份设备进行维护,包括设备清洁、设备检查、设备更换等,以确保备份设备的正常运行。
3、备份设备监控:实时监控备份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备份设备出现的问题。
4、备份设备容量管理:根据备份数据的增长情况,及时调整备份设备的容量,以确保备份设备有足够的存储空间。
异地备份
1、异地备份方案制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异地备份方案,包括异地备份中心的选址、异地备份设备的选型、异地备份网络的建设等。
2、异地备份数据传输:使用安全的网络传输方式,将备份数据传输到异地备份中心。
3、异地备份数据存储:将传输到异地备份中心的备份数据存储到指定的存储位置,如磁带库、磁盘阵列等。
4、异地备份数据恢复测试:定期进行异地备份数据恢复测试,确保异地备份数据在需要时能够正常恢复。
备份数据管理
1、备份数据分类: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用途,将备份数据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关键业务数据、非关键业务数据、历史数据等。
2、备份数据存储:将不同类别的备份数据存储到不同的存储位置,如磁带库、磁盘阵列等。
3、备份数据加密:对备份数据进行加密,以防止备份数据泄露。
4、备份数据归档:将不再需要的备份数据进行归档,以节省存储空间。
备份人员管理
1、备份人员培训:定期对备份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备份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2、备份人员职责明确:明确备份人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备份工作的顺利进行。
3、备份人员考核:建立备份人员考核机制,对备份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
十一、备份监控与审计
1、备份监控:实时监控备份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备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备份审计:定期对备份工作进行审计,检查备份策略的执行情况、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等。
3、备份报告:定期生成备份报告,向管理层汇报备份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十二、附则
1、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本标准由[制定部门]负责解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