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 探讨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本科室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实施吸痰技术操作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结果 共发生并发症 25 例,其中呼吸道黏膜损伤 10 例、低氧血症 8 例、心律失常 4 例、感染 2 例、其他 1 例,严格掌握吸痰技术操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护理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可有效提高吸痰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吸痰技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护理操作,用于清除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在吸痰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如呼吸道黏膜损伤、低氧血症、心律失常、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如何预防和处理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的原因
(一)操作前准备不充分
1、未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呼吸道通畅情况等,盲目进行吸痰操作。
2、未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型号和材质,导致吸痰管过粗或过硬,损伤呼吸道黏膜。
3、未检查吸痰设备是否完好,如吸引器的压力是否正常、吸痰管是否通畅等。
(二)操作过程中不规范
1、吸痰时动作粗暴,未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将细菌带入呼吸道,引起感染。
2、吸痰时间过长,超过 15 秒,导致患者缺氧加重。
3、吸痰管插入过深或过浅,未能准确到达痰液积聚部位,影响吸痰效果。
4、吸引压力过高或过低,过高的压力可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过低的压力则无法有效清除痰液。
(三)操作后护理不到位
1、未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导致痰液积聚,再次引起呼吸道阻塞。
2、未给予患者充分的氧气吸入,导致患者缺氧症状加重。
3、未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操作前准备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呼吸道通畅情况等,了解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心血管疾病等禁忌证。
2、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型号和材质,一般成人吸痰管的外径为 8~12Fr,小儿吸痰管的外径为 3~5Fr。
3、检查吸痰设备是否完好,如吸引器的压力是否正常、吸痰管是否通畅等,吸引器的压力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情进行调整,一般成人吸引器的压力为 40.0~53.3kPa,小儿吸引器的压力为 13.3~26.7kPa。
4、向患者解释吸痰的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的配合。
(二)操作过程中
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吸痰管。
2、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吸痰管插入呼吸道的深度要适中,一般为 10~15cm,对于昏迷患者,可将吸痰管插入至会厌部,然后轻轻旋转吸痰管,将痰液吸出。
3、吸痰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 15 秒,以免引起患者缺氧加重,如果一次吸痰未能将痰液吸净,可间隔 3~5 分钟再次进行吸痰。
4、吸引压力要适中,过高的压力可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过低的压力则无法有效清除痰液,一般成人吸引器的压力为 40.0~53.3kPa,小儿吸引器的压力为 13.3~26.7kPa。
5、在吸痰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吸痰,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三)操作后
1、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给予患者充分的氧气吸入,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
3、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4、对使用过的吸痰管和吸痰设备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吸痰技术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护理操作,通过严格掌握吸痰技术操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护理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可有效提高吸痰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保障。
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