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吸痰技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操作之一,它对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具有关键作用,在进行吸痰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低氧血症、呼吸道黏膜损伤、心律失常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了解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至关重要。
低氧血症
(一)原因
1、吸痰过程中吸引时间过长、负压过大,导致肺泡内压急剧升高,使肺泡萎陷,引起通气不足。
2、吸痰时未充分给氧,或吸痰前后未能及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导致患者缺氧。
3、患者原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等,肺功能较差,吸痰后容易出现低氧血症。
(二)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吸痰时间和负压,一般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 15 秒,负压不宜过大,成人一般为 40.0~53.3kPa(300~400mmHg)。
2、吸痰前充分给氧,可采用面罩给氧或鼻导管给氧,使患者血氧饱和度达到 95%以上。
3、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 3~5 分钟,以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4、对于原有肺部疾病的患者,应在吸痰前评估患者的肺功能,根据病情调整吸痰方案。
(三)处理措施
1、立即停止吸痰,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2、如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症状,可遵医嘱给予呼吸兴奋剂、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
3、对于严重低氧血症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呼吸道黏膜损伤
(一)原因
1、吸痰管质地过硬、管径过粗,在吸痰过程中容易损伤呼吸道黏膜。
2、吸痰动作粗暴,在插入吸痰管或退出吸痰管时,容易损伤呼吸道黏膜。
3、患者呼吸道黏膜干燥、脆弱,如长期使用呼吸机、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容易损伤呼吸道黏膜。
(二)预防措施
1、选择质地柔软、管径合适的吸痰管,一般成人吸痰管的管径为气管插管内径的 1/2~1/3。
2、吸痰动作要轻柔,在插入吸痰管时,应边旋转边前进,退出吸痰管时,应边旋转边退出,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操作。
3、保持患者呼吸道黏膜湿润,可定期给予雾化吸入,使用湿化器等。
4、对于长期使用呼吸机、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患者,应加强呼吸道黏膜的护理,定期进行口腔护理、气道护理等。
(三)处理措施
1、如呼吸道黏膜损伤较轻,可给予局部止血、消炎等处理,如使用止血药物、抗生素等。
2、如呼吸道黏膜损伤较重,出现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吸痰,给予止血、吸氧等处理,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心律失常
(一)原因
1、吸痰过程中刺激迷走神经,导致心律失常。
2、患者原有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吸痰后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二)预防措施
1、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刺激迷走神经。
2、对于原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应在吸痰前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根据病情调整吸痰方案。
3、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以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
(三)处理措施
1、如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吸痰,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等处理。
2、如心律失常较轻,可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利多卡因、普罗帕酮等。
3、如心律失常较重,出现心脏骤停等症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感染
(一)原因
1、吸痰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导致细菌感染。
2、吸痰管消毒不彻底,或重复使用吸痰管,容易导致细菌感染。
3、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
(二)预防措施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洗手、戴手套、戴口罩,吸痰过程中避免污染。
2、吸痰管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3、定期对吸痰设备进行消毒,如吸痰管、吸引器等。
4、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三)处理措施
1、如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等,应及时进行血常规、痰培养等检查,明确感染的病原菌,并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应加强支持治疗,如补充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其他并发症
除了以上常见的并发症外,吸痰技术操作还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如喉痉挛、支气管痉挛、气胸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病情、吸痰操作的方法等因素有关,在进行吸痰操作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吸痰技术操作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操作技术,它对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具有关键作用,在进行吸痰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低氧血症、呼吸道黏膜损伤、心律失常等,护理人员应掌握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规范操作流程,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