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探讨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本科室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行吸痰操作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结果:在 120 例患者中,发生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的患者有 15 例,发生率为 12.5%,低氧血症 8 例,心律失常 3 例,呼吸道黏膜损伤 2 例,感染 1 例,其他 1 例,经过及时的处理,所有患者的并发症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吸痰技术操作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护理技术,但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在进行吸痰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吸痰技术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操作方法,主要用于清除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并发症,在吸痰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低氧血症、心律失常、呼吸道黏膜损伤、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如何预防和处理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吸痰技术操作流程
1、评估患者: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呼吸功能、咳嗽反射等,了解患者是否需要吸痰。
2、准备用物:准备吸痰器、吸痰管、生理盐水、手套、口罩、帽子等用物。
3、调节吸痰器:将吸痰器的负压调节至合适的范围,一般为 100-150mmHg。
4、连接吸痰管:将吸痰管与吸痰器连接,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
5、插入吸痰管:在插入吸痰管前,应先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以防止误吸,将吸痰管轻轻插入患者的呼吸道,插入深度一般为 15-20cm,在插入吸痰管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插入。
6、吸痰:在吸痰管插入到预定深度后,打开吸痰器的开关,进行吸痰,吸痰时,应先将吸痰管的负压调节至较小的范围,然后轻轻旋转吸痰管,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吸净,每次吸痰的时间不宜超过 15 秒,以免引起患者缺氧。
7、拔出吸痰管:在吸痰完毕后,应先将吸痰器的开关关闭,然后将吸痰管缓慢拔出,在拔出吸痰管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拔出。
8、整理用物:吸痰完毕后,应将吸痰器、吸痰管、生理盐水等用物进行清洗和消毒,以备下次使用。
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低氧血症
预防措施:在吸痰前,应先给患者吸氧 3-5 分钟,以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吸痰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如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止吸痰,并给患者吸氧,在吸痰后,应继续给患者吸氧 3-5 分钟,以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
处理措施:如果患者在吸痰后出现低氧血症,应立即给患者吸氧,并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如果患者的呼吸情况没有改善,应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2、心律失常
预防措施:在吸痰前,应先给患者吸氧 3-5 分钟,以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在吸痰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和心律情况,如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吸痰,并给患者吸氧,在吸痰后,应继续给患者吸氧 3-5 分钟,以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处理措施:如果患者在吸痰后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吸痰,并给患者吸氧,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和心律情况,如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3、呼吸道黏膜损伤
预防措施:在吸痰前,应先给患者吸痰管内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以湿润呼吸道黏膜,在吸痰过程中,应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用力,在吸痰后,应给患者口腔内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以保持口腔清洁。
处理措施:如果患者在吸痰后出现呼吸道黏膜损伤,应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给患者口腔内涂抹适量的鱼肝油或石蜡油,以保护呼吸道黏膜。
4、感染
预防措施:在吸痰前,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洗手、戴口罩、帽子、手套等,在吸痰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吸痰管的无菌状态,避免污染,在吸痰后,应及时将吸痰管进行清洗和消毒,以备下次使用。
处理措施:如果患者在吸痰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给患者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吸痰技术操作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护理技术,但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在进行吸痰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吸痰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向我提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