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数据采集与利用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为保护数据安全,规范数据采集行为,我国出台了最新版《数据采集安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将全面解读《规范》的主要内容,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1、适用范围
《规范》适用于各类组织机构在采集、存储、使用、传输、销毁数据过程中,确保数据安全、合规、合法的行为。
2、数据分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根据数据敏感性、重要性、价值等因素,将数据分为以下四类:
(1)一般数据: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的数据。
(2)重要数据: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的数据。
(3)核心数据: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社会稳定等重大利益的数据。
(4)敏感数据:涉及国家战略、关键基础设施、关键核心技术等国家安全的数据。
3、数据采集原则
(1)合法合规:采集数据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要求。
(2)最小必要:采集数据应当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仅采集实现业务功能所必需的数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明确告知:在采集数据前,应明确告知数据使用者采集目的、用途、范围、方式等。
(4)用户同意:在采集个人隐私数据时,应取得用户同意。
4、数据采集安全措施
(1)技术措施:采用加密、脱敏、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安全。
(2)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安全责任。
(3)人员管理:加强数据安全意识教育,提高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4)应急处置:制定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数据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置。
5、数据存储与传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1)存储:采用安全可靠的存储设备和技术,确保数据安全。
(2)传输:采用加密、安全通道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传输安全。
6、数据销毁
(1)合法合规:销毁数据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要求。
(2)安全销毁:采用安全、可靠的销毁手段,确保数据无法恢复。
最新版《数据采集安全规范》的出台,对于保障数据安全、规范数据采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各组织机构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规范》要求,切实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共同构建数字时代安全防线。
标签: #数据采集安全规范最新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