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我国政府于近日正式发布了《数据保护法(草案)》,以下将从草案内容出发,全面解读这部重要法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明确数据保护原则
《数据保护法(草案)》明确了数据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
1、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数据处理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超出处理目的所必需的范围。
2、明确告知原则:数据处理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以显著方式告知个人,并取得个人同意。
3、诚信原则:数据处理者应当诚实守信,履行数据保护义务。
4、最小化原则:数据处理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最小化原则,不得收集与处理目的无关的个人信息。
5、保密原则:数据处理者应当对个人信息保密,不得泄露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1、明确个人信息定义:草案将个人信息定义为“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
2、收集和使用限制:草案规定,数据处理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超出处理目的所必需的范围。
3、个人信息删除:草案规定,个人有权要求数据处理者删除其个人信息,数据处理者应当予以删除。
4、个人信息跨境传输:草案规定,个人信息跨境传输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并取得个人同意。
加强数据安全监管
1、数据安全风险评估:草案要求数据处理者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数据安全。
2、数据安全事件报告:草案规定,数据处理者发现数据安全事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数据安全审查:草案规定,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重大数据处理活动,应当进行安全审查。
完善法律责任
1、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草案规定,数据处理者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数据安全事件责任:草案规定,数据处理者因数据安全事件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3、行政处罚:草案规定,数据处理者违反数据保护法规定,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数据保护法(草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数据保护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法案的全面实施,将为个人信息权益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助力我国构建安全、健康、可持续的大数据生态。
标签: #数据保护法草案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