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导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务数据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政务数据安全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如数据泄露、篡改、滥用等,为加强政务数据安全管理,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我国发布了《政务数据安全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将全面解读《规范》的主要内容,并提供实施指南。
1、适用范围
《规范》适用于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政务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共享、开放等环节的数据安全管理。
2、安全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明确数据安全责任主体、管理职责、安全目标等。
(2)制定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数据分类分级、安全防护、风险评估、安全审计等。
(3)建立数据安全组织机构,明确数据安全管理人员及职责。
3、数据分类分级
(1)根据数据的重要性、敏感性、影响范围等因素,将政务数据分为绝密、机密、秘密、内部、公开五个等级。
(2)明确不同等级数据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4、数据采集与存储
(1)遵循最小化原则,仅采集、存储与业务需求相关的数据。
(2)采用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设备和技术,确保数据安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3)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定期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5、数据使用与共享
(1)明确数据使用权限,确保数据使用符合法律法规和业务需求。
(2)加强数据共享安全管理,严格控制数据共享范围、方式和期限。
(3)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的规范化、标准化。
6、数据开放与发布
(1)根据数据安全等级和法律法规要求,合理开放政务数据。
(2)对公开数据采取脱敏处理,保护个人隐私。
(3)建立数据开放目录,方便公众查询和获取。
7、数据安全防护
(1)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技术,保障数据安全。
(2)加强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审计等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篡改、滥用。
(3)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提高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8、风险评估与应对
(1)定期开展数据安全风险评估,识别和评估数据安全风险。
(2)制定数据安全风险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3)建立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及时应对数据安全事件。
实施指南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数据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明确数据安全责任主体。
2、制定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分类分级、安全防护、风险评估、安全审计等要求。
3、加强数据安全培训,提高数据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4、采用先进的数据安全技术和设备,保障数据安全。
5、定期开展数据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数据安全问题。
6、加强数据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数据安全意识。
7、建立数据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确保及时应对数据安全事件。
《政务数据安全管理规范》为我国政务数据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导,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应认真贯彻落实《规范》要求,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标签: #政务数据安全管理规范
评论列表